“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策建议。
近日,青岛市提出“到年,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是目前国内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九个城市之一。除青岛外,上海、深圳、天津、厦门、宁波、大连、舟山、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全国掀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热潮。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源于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TheLeadingMaritimeCapitalsoftheWorld”概念,直译为“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这一概念传入国内后,被意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应从“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全球城市”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要是港口城市;第二,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第三,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是中心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首次在官方规划文件中使用这一概念。该规划还提到,“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向海而兴”,五年来,沪深两市都做了哪些实践与探索呢?
上海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两核三带多点”的海洋产业功能布局,其中“两核”指临港海洋产业发展核和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核。
年底,崇明区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辖区内的长兴岛积极打造世界级海洋装备岛,形成了与海洋装备研发—实验—测试—生产相配套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年8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以海洋科技研发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策加持下获得长足发展。国家级*策的出台为“两核”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同时,上海“五大中心”中的“国际航运中心”定位也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耦合,港口和航运业的发展极大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可见,上海市侧重于依托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海洋科技创新和航运服务业提升等方面发力。其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长三角广阔的经济腹地为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支撑。上海或许旨在海洋科技产业的支持下建设为类似伦敦和纽约的贸易主导型海洋城市。
年,深圳确定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到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国家层面文件均明确提到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为实现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深圳制定了“十二个一”工程,囊括金融、贸易、科教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亮眼的是创新发展海洋金融,筹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科教方面,深圳提出将以“双一流”层次为目标高标准打造深圳海洋大学,推动设立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经济方面,目前,深圳市已经建成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海洋基地,并成功举办多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同时,规划面积7.44平方公里的海洋新城已经开工,瞄准海洋高端设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现代服务、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能源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深圳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深圳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初步划定陆海衔接的生态保护红线,确立海洋生态保护整体格局。
相比于上海,深圳在金融、贸易、科教、生态等多方面有较大动作。同时,深圳毗连广州、香港,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直面南海和东南亚,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参考国际海洋城市建设经验,深圳更倾向于建设类似新加坡的新一代综合性海洋城市,在基础航运、海工产业、船舶服务、金融和法律服务等领域全面发展。
对比上海和深圳两市相关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二城均重视在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施力,并且构想借助海洋科技力量发展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但上海更侧重海洋装备制造、港口航运业及航运服务业,全球海洋城市中心的建设融入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及“五大中心”建设过程中。深圳目标定位十分清晰,建设路径明确,在更强有力的*策支持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