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艺术欣赏故宫90岁生日晒皇帝家底
TUhjnbcbe - 2021/8/16 6:47:00
北京皮肤科医治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3/9059497.html

再过一个月,故宫博物院将迎来90岁生日,一系列精品大展将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近日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同时开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将有近件绝世珍品与观众见面。这些书画的出场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王羲之家族唯一实名真迹《伯远帖》,中国最早纸本绘画《五牛图》……这些珍宝不容错过,错过或许就要再等上10年啦!

此次展览为何名为“石渠宝笈特展”?这要从乾隆帝说起。“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乾隆帝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石渠宝笈》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是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观众俯身细看《清明上河图》(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清明上河图》

推荐指数:★★★★★

看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国宝,只有隆重的庆典活动才能请得动它。全卷10年来首次展开亮相,展出时间也不会超过两个月,之后将回归库房,进入至少3年的“静养”。画卷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算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书画作品之一,但其真容一般都要等上好多年才得以相见。这件被称为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的国宝,只有隆重的庆典活动才能请得动它。

10年前,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80岁生日,这幅作品展出过,此后则在中国香港和日本亮相。10年后,同样是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生日,该作品再度亮相,且是近十年来的首次全卷展出,共厘米。怪不得有的观众愣是拿个放大镜在那一动不动。而更多的人则会引经据典,一一将过往看到的资料与画面中的具体场景比对,北宋汴梁城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城乡风光与市井百态到底是如何的。漕运繁忙的汴河,虹桥上下之景,还有城内繁华的街市。画面中余名人物,牲畜近百头,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也是各有各的生动。

与《石渠宝笈》中不少国宝的命运一样,在藏入清宫后,《清明上河图》被溥仪以赏品的名义交由其弟溥杰带出宫外。年,它曾被存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年经东北博物馆转存到故宫博物院至今。

此外,《清明上河图》展出时间也不会超过两个月,之后将回归库房,进入至少3年的“静养”。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资料图)

行书《伯远帖》卷(资料图)

《伯远帖》

推荐指数:★★★★★

看点:王羲之家族唯一实名真迹。是乾隆帝的爱物。在故宫养心殿温室中,乾隆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珣的《伯远帖》收藏起来,并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武英殿内,《石渠宝笈》书画的出场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因为打头阵的便是东晋王珣的《伯远帖》。

《伯远帖》的作者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书法出自家学,其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

《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就被乾隆帝集齐了,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有趣的是,这样一段往事在延禧宫内展出的乾隆《行书三希堂记卷》等得到了印证。

当年在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自从他得到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时,他一定把帖册取出来欣赏一番,并且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四十多年里,从未间断。此后,这“三希”也经历波折,其中《快雪时晴帖》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北京故宫。有趣的是虽然当年乾隆帝最偏爱《快雪时晴帖》,不过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临本。为此,此次展出的《伯远帖》特别珍贵,因为这是“三希”里晋人真迹,也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那么,《伯远帖》究竟是怎样一件神品呢?这是一封问候友人病况的书信。书法痩劲古秀,顿笔含章草遗意,与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接近。

隋展子虔《游春图》卷(资料图)

《游春图》

推荐指数:★★★★

看点:这件隋代珍品《游春图》则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从艺术成就上,这幅画则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

在看完王珣的《伯远帖》后,很快《游春图》便展现在眼前。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和历史颇为久远,这件隋代珍品《游春图》则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从艺术成就上,这幅画则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

《游春图》卷并没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没有图名,只是因为宋徽宗赵佶在前隔水处题有“展子虔游春图”而得名,历代也将其归入隋朝画家展子虔的名下。展子虔是当时杰出的画家,供职宫廷,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代,擅长画车马、人物、楼阁和山水,创作题材非常广泛。不过现代以来,沈从文、徐邦达、杨仁恺、傅熹年等学者和鉴定家对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广泛讨论,认为它并非展子虔亲笔所绘,可能是五代时期或宋代的摹本。

该作品在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多人收藏之后,被清内府收藏,并钤“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印。不过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之名将其带出皇宫,《游春图》流落到民间。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将其购藏并于年将《游春图》捐赠给国家文物局,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卷(资料图)

《文苑图》

推荐指数:★★★★

看点:五代真迹名品。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像极了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

周文矩《文苑图》卷此次也亮相武英殿内。五代周文矩创下“战笔描”,这也为后人鉴定真迹与否提供了一条线索。

事实上,这幅作品也没有作者款印,最初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定为是唐代韩滉作。不过书画专家认为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像极了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男子首服中的一种样式)形式,也是到了五代才出现。

看《文苑图》卷时,你会看到古代文士的典型风骨。图中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有倚壘石持笔觅句者,有靠松干构思者,有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

唐韩滉《五牛图》卷(资料图)

《五牛图》

推荐指数:★★★★★

看点:中国已知的最早纸本绘画。上世纪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重新焕发生机。

来到东西配殿,可别错过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它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韩滉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就是他的传世名作。而且《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画作中五牛造型准确,形态各别,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

《五牛图》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历经赵孟頫、太子书房等收藏,明代后期为项元汴所有。清初为宋荦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中,八国联*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

《五牛图》刚收回时伤痕累累,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才重新焕发生机。故宫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张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厂的修复记录,通过展出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五牛图》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复原过程。

这幅画到底如何从江南流传到宫廷,长久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关于乾隆朝进贡的资料,偶然发现了一份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进单中有这幅画。

正如很多名迹都有“双胞胎”一样,日本某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传为韩滉所作的绢本《五牛图》。如何证明进贡单中的《五牛图》就是中国观众眼前的这幅《五牛图》呢?故宫专家张震介绍,一来此画留存的乾隆题跋落款时间与尹继善进贡时间相符。二来要收到书画名迹,除了财力,有鉴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继善当时任职江南,是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与风雅名士过从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图》真迹并献给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资料图)

《写生蛱蝶图》

推荐指数:★★★★★

看点:这幅作品体现了宋代花卉作品的新风格,艺术水平很高。

故宫此次特展的级别之高可以从宋元书画的出场比例便可见一斑。赵昌的这幅《写生蛱蝶图》也要好好欣赏。

赵昌擅长画花果、草虫,尤其以写生闻名,自号“写生赵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经过宋代徽宗内府收藏,著录于《宣和画谱》。这幅画卷上无作者款印。因明代书画家、收藏家董其昌在该图上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将此幅作品定为赵昌所画。后来故宫专家审定,这幅作品体现了宋代花卉作品的新风格,艺术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赵昌之笔,将此画定为珍品。

这幅画作最早为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清代转入大收藏家梁清标之手,随即归入清内府。溥仪从故宫盗出大批书画,包括《写生蛱蝶图》,伪满时期存放在长春伪满皇宫的小白楼内。年,东北文化部组织工作组清查清宫散佚文物时,原伪满国兵上交此画,由当时的东北博物馆保存,后经国家文物局拨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林逋行书自书诗卷(资料图)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

推荐指数:★★★★★

看点:这件书法作品的宝贵之处除了林逋的书法外,卷后所附苏轼书的七言古诗。

林逋可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梅妻鹤子”的典故便出于此人。林逋当时归隐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不过,“行书自书诗卷”成了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的唯一存世的长篇巨制,也是应友人之请所写的自作诗。这件书法作品的宝贵之处除了林逋的书法外,卷后所附苏轼书的七言古诗,也让其珠联璧合,这还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

存入清宫后,民国年间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名义将本卷带出故宫,几经辗转,年回归故宫博物院。

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雪江归棹图》

推荐指数:★★★★

看点:赵佶就是宋徽宗,这位皇帝不仅善画墨笔竹石花鸟,格调清雅,还自创了书法“瘦金体”。循着画幅可见宋徽宗书写了瘦金书“雪江归棹图”五字。

赵佶就是宋徽宗,他在中国艺术史上可算是位才情皇帝,不仅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在创作上也有自己的独创。其书画作品留存至今已荣升为重要文物级别,被许多博物馆珍藏,而流转于市场的作品也是受到了真金白银的追捧。

而此次宋徽宗再度给我们展现了他的书画造诣。这位皇帝不仅善画墨笔竹石花鸟,格调清雅,还自创了书法“瘦金体”。如果之前仅停留在听说,那么这次我们可以循着画幅可见宋徽宗书写了瘦金书“雪江归棹图”五字,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画押。而画面中更是楼观、村舍、桥梁、栈道处处点缀,行人踏雪过桥,江心渔舟归棹,典型的冬日雪景图。

事实上,名迹流传至今其真实的身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虽然该图卷首右上方有徽宗“瘦金体”题图文,但是后人从绘画的技法风格判断,这一作品可能并不是宋徽宗亲笔,而是画院高手代笔之作。

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资料图)

《列女仁智图》

推荐指数:★★★★

看点:虽然这幅作品经证实并非东晋顾恺之作,而是南宋人摹本,但其依然反映了我国最早名家人物画的风貌。

由于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较多,为此10月12日将有新一批珍品上阵,而此前参展的宋元藏品也会“休息”三年,才能再次参展。而第二期中也是明星书画如云,包括了此幅《列女仁智图》、张先《十咏图》等。

其中此幅《列女仁智图》又称作《列女图》,虽然这幅作品经证实并非东晋顾恺之作,而是南宋人摹本,但其依然反映了我国最早名家人物画的风貌。

此卷为残本,仔细看画面可以看到“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这7个故事是完整的,而“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全丢失,又错将“鲁漆室女”之右半与“晋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一个故事。

北宋张先《十咏图》卷(资料图)

《十咏图》

推荐指数:★★★★★

看点:这是唯一一幅张先的绘画作品。在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建筑楼阁有花草树木掩映,小亭栏杆曲折相应,环境幽雅,气象恢宏。

张先是北宋人,暮年的时候翻阅父亲生前诗作,诗中“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的描述触动了他,出于对父亲的怀念创作了这幅《十咏图》。

在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建筑楼阁有花草树木掩映,小亭栏杆曲折相应,环境幽雅,气象恢宏。有童仆相伴的主要人物儒雅风流,气氛轻松愉快。尤为珍贵的是,张先的绘画作品,无论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仅此一幅。

该作品被清宫收藏后,同样是被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带到长春,伪满*权覆灭时丢失。年,在北京翰海拍卖中此画再度面世。故宫博物院根据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等专家的建议,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万元竞价将此画购回,使这件国宝重归娘家。而这也开创了国家级博物馆从拍卖市场购买文物的先河。

(本文参考: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术欣赏故宫90岁生日晒皇帝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