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岳松,年6月出生,温州市鹿城区人。*史研究副研究员。
出版《石鼓竹韵》《鹿城风雨春秋》《鹿城革命遗址图志》《求索——李岳松论文选》《戍浦文存——走进温州藤桥》等著作,其中《鹿城风雨春秋》获温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学术进步奖;主编出版专著文集23部,其中《泽临风云》被评为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完成国家重大课题两项,省市区课题、专题20多项。发表论文多篇。鹿城区第七轮专业优秀人才、区第三届优秀文化人才,其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浙江省全民阅读示范家庭。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工作),温州市历史学会理事,温州市新四*历史研究会理事,温州市抗战研究中心顾问,市民宣讲团成员,市*史宣讲团成员。
藤桥镇屿儿山遗址考古发掘,揭开了多年前温州人神秘的面纱。屿儿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年度浙江省考古重要发现”(全省10个),是一处距今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好川文化的小型墓地、聚落遗址以及汉六朝的砖室墓的遗存,展示了多年前温州祖先生产生活场景。
屿儿山遗址位于鹿城区藤桥镇上寺西村祖师湾自然村北部一座小的孤丘上,南与阴山、龙山相望,北依戍浦江,海拔仅20米,分布面积约平方米,发掘平方米。年5月,由当地村民承包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墓葬装饰木,且采集到了陶片,而后上报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开掘。
挖掘区偏山体中西部,分墓地和聚落两类,清理出土墓坑16座,随葬器物29件,以豆、钵、圈足盘等陶器为主,并有少量玉、石器。在聚落遗址中清理出灰坑、柱坑等聚落类遗迹76个,大致构成4组长方形建筑。在山体制高点处有石柱遗迹,面积约40平方米的中心建筑。在遗址中南部区域有“木骨泥墙”类红烧土废弃堆积,面积约10平方米。
聚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片标本,主要有釜、鼎、罐、钵、豆、圈足盘、壶和纺织轮等石器多件,以镞、锛、钺最为常见,有锥形器、镯和纺轮等玉器4件。此外,还有可鉴定的植物遗存90粒,水稻12粒、小穗轴45粒。
屿儿山鸟瞰图。图片来自网络屿儿山遗址是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藤桥曹湾山遗址之后温州市第二处发掘的重要史前遗址。从屿儿山遗址柱坑底部有垫石、周边有夹石等现象,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曹湾山遗址颇为一致。
在屿儿山西北坡区域,发现3座汉六朝的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室墓,出土环首刀、罍等各类随葬品30件。其中多件为瓯窑瓷器,有瓯窑盘口壶、青瓷碗等,瓷器装饰风格以莲瓣纹、水波纹、褐色点彩为主。还有玉簪、玉握等。此外,还有一座为凸字型券顶砖室的东汉墓。
屿儿山遗址不是孤立的遗址,它是“好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好川文化?
年6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南曲戏文八百年》,其中有一段赞美瓯江的话:八百里瓯江,似一条长龙,尾搭龙泉山,头枕温州郡。龙口大张,内含宝珠一颗。那珠,便是人称瓯江蓬莱的江心屿了。
屿儿山遗址出土的圆铤石镞。图片拍自《温州晚报》话说瓯江上游源头,仙霞岭南麓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好川村,这是丽水市遂昌县三仁畲族乡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村后面有一小高地,名岭头岗,是个31米高的谷间低丘,面积约平方米,岗顶相对平整,一条发源上游约8公里处的忠溪,流经好川汇入松阴溪。
年4月18日,遂昌县农业局工作人员王元茂驾着推土机在岭头岗进行推山改田作业时,发觉推土机推开的*泥中出现好多陶器碎片和泥碗,有见识的王元茂,找来塑料袋将眼前这些破烂玩意儿装好藏起来交县文管会鉴定。结果一个深藏了多年的秘密就这样被揭开了。
4月底到6月底,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发掘面积近平方米,发掘出墓葬达80座,出土文物件(组)。经鉴定,是个距今~3年之间的遗址。正好是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晚期步入青铜时代。显然,长眠在这个墓地的,可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专家们将该墓地遗址以村定名为“好川文化”。
好戏并未结束。
航拍的屿儿山遗址发掘区域,图片拍自《温州晚报》在发现好川墓地之后的第5年,年11月至次年4月,浙江省和温州市文物部门对鹿城藤桥上戍曹湾山(其山体貌像老鼠,又名老鼠山)进行发掘工作。结果这里又是一处好川文化遗址。与遂昌好川墓地相比,曹湾山墓地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的文化面貌、内涵特征基本相同,出土的文物如陶鼎、陶罐等的形制、纹饰基本一致。遂昌好川墓葬与曹湾山遗址是同一类型文化遗址。
从两处墓坑规模、随葬品数量和组合情况方面去区分,好川墓地的等级远远高于曹湾山。如果好川墓地代表的是核心聚落的话,曹湾山墓地就如一个地区的中心聚落;好川墓地是贵族墓地,曹湾山墓地是平民墓地。
专家们认定,从曹湾山山脚发现的文物其年代在距今年左右。这不仅比曹湾山山岗上文物要早,也比遂昌好川墓地要早。那就这支南下族群最晚也应该是在年前迁居到这里,由此可见,南下的这支祖先就不是良渚晚期,而是良渚的早期了,也就可能不会是遂昌好川村的一支往瓯江下游迁徙到曹湾山。
遂昌的好川文化虽号称为文化,但发现的还只是墓地,聚落尚未发现。根据考古界不成文的规定,一支被单独称作为文化的考古发现一般要有三个遗址以上。可见当年的专家预见瓯江流域必有其他类似的遗址,故超前命名遂昌好川墓地为“好川文化”。好川墓地、加上后来发现的曹湾山遗址,先后揭开了瓯江流域先民生产生活的一角。之后相继又在鹿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福镇下龙山遗址(原横山遗址)、双屿街道卧旗山遗址和瓯海仙岩镇穗丰村杨府山遗址,如今又发现了藤桥屿儿山遗址。
张立新著《瓯人与东瓯国》评述:考古学家的认定是很有分寸的:好川文化与良渚文化在文化因素上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不是直接的传承与发展。好川文化在新的环境中融入当地土著的血液,并脱胎而成为另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化,就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使好川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类型。
图片来自网络目前,温州市二处发掘的重要史前遗址都集中在藤桥,可见藤桥是温州祖先最早选择生产生活的地区之一。
从曹湾山遗址发现水稻颖壳的双峰形植硅石,经判别式计算后,表明是栽培稻。这意味着生活在曹湾山的先民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他们在山脚的滩涂田地里种植水稻,将收取的稻谷挑到山上居住区储备食用。从屿儿山出土的水稻和小穗轴等植物遗存可以推定,水稻是好川文化时期,温州先民们补充以淀粉质为营养成分的主要食物,并以捕捞、采集和狩猎获得鱼类和动植物作为食物不足的补充。由此可见,早在年前藤桥戍浦平原已经形成,为种植水稻提供了耕地。
据有关史书记载,远古时温州沿海没有平原,包括藤桥是瓯江流域或者说是温州海湾中的内海。《温州水利志》载:江河水与海水挟带的两类泥沙相遇后,会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丰富的淤泥细粒,高平湖时每立方米潮水的含沙量为1.1公斤,低平潮时高达3.4公斤。在平潮静止时,便下沉形成水底淤泥层,学界称之为“海相沉积物”,俗称“青紫泥”(俗称“烂涂泥”)。潮涨潮落,遂使温州沿海青紫泥层层沉淀加码,顺着坡度逐渐露出海面,接受阳光曝晒,空气氧化,渐渐成为日益增高的“硬壳层”。
经过多年自然的植物生长或人工改造种植,土壤渐渐地经过改良,逐渐适应水稻种植。随着沿海淤泥不断的堆积,陆地不断向大海延伸,沿海就出现了平原。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在《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一文中说:约在三四千年前温州许多浅海区逐渐成陆。可见藤桥平原形成比温州浅海区平原早一二千年,因此,藤桥片自然成为温州最早先民生产生活聚落的区域。
据史书记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藤桥石鼓山也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只因后来随着花岗岩矿山开采、石碾(俗称石擂)开发加工遭到破坏。在藤桥平原上除了上面讲到的曹湾山、屿儿山和石鼓山有先民居住外,还有泽雅镇的戈恬屿坳山,藤桥镇的坑古山、上寺西村阴山和龙山、姜村鲤鱼骑、枫林岙独屿山等小山都成为温州祖先居住生活的理想之地。这些小山丘海拔均不超过70米,都位于平原上,上下山方便,又可防备洪涝灾害;肥沃的小平原有利于种植水稻作物,几个小山又靠近戍浦江或者支流,便于捕鱼,又便于水陆交通,可通达瓯江上下游,方便与其他部落联系,兼得山水平原之利;蜿蜒曲折的戍浦江,又是可成为有效防备大山里下来的野兽侵害的天然屏障,为温州先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
年2月28日
华南作家榜陈忠远金俊蔡勇孟贾振葵林正华李岳松*茜蕾卢书友柯品妤李岳松叶圣渊白新华周铁红项有仁林晔王育闯余哲春王乐天郭小祥富晓春朱慧星吴建王微芳李岳松林正华贾振葵岚亮眉山吴辉张秀玲朱一花乔休蔡勇孟金俊胡晓亚李岳松铁链涓涓细流吴辉夏泽良小路/乔休林正华毕廷娟傅仲际乔休傅仲际朱慧星吴建林正华蔡勇孟*通游林洪海贾振葵李远澍范可授朱一花舒婷张锋林正华李琛朱慧星乔休张慧张黎华张黎华陈建辉潘孝平*崇森张慧贾锦翟许建华傅仲际廖毅余哲春朱一花夏良贤朱慧星陶文芳蔡建设斯舜威程纪之岚亮胡晓霞严东一张黎华林正华余寿权吴辉朱慧星和风张成毕/陆岸金俊张黎华金洁叶海星小白麦浪蓝葆夏沈楚余哲春张晓张秀玲苓依夏泽良李远澍贾振葵金春妙华夏雪敖淳卢浩余寿权王微芳李国坚林正华张黎华谢爱平严东一任众举落樱翁德汉吴辉小路刘小雨雨中太阳胡晓霞岚亮陈慧娟徐秀莉李仙正谷尚宝乔休李国坚……主编:乔休(点击蓝字可找到相应作者文章)此前榜单
-01
陈忠远:唐代大诗人是如何爱上永嘉山水人文的
金俊:米中情
蔡勇孟:音乐喷泉
贾振葵:说屁股
林正华:中国共产*百岁华诞感怀
李岳松:藤桥平原的形成与上戍浦港的变迁
*茜蕾:老外婆
卢书友:棺材的故事
柯品妤:泰顺援医印记
李岳松:姨妈家乡抒怀
叶圣渊:邂逅如风
白新华:陈古剀今孙诒让
周铁红:那年瑞城大榕树下
项有仁:相濡以沫20年
林晔:看牙记
王育闯:乌镇,谁的年华似水流
余哲春:放犊殿前溪
王乐天:人书和一:《*州寒食诗》
郭小祥:平常的日子
富晓春:泡茶馆惊动毛主席
朱慧星长篇小说:矿山八姐妹(四)
吴建:虚惊一场
王微芳:读圣贤书做智慧人
李岳松:感怀戍浦母亲河
林正华:我与牛
贾振葵:冬至汤圆
岚亮:千岛湖看雪
眉山:深夜十一点半的冰激淋
吴辉:张如元先生二三事
张秀玲:冷眼旁观,教室的前世今生
朱一花:人生幸好有别离
《华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