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位革命报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执着到生
TUhjnbcbe - 2021/7/9 11:10:00

革命老人、老报人李士俊同志年2月10日去世,享年98岁。第一次见到士俊先生,是在年秋,西子湖畔。那时他重返杭州日报副主编任上,接待来自家乡的新恢复的平阳报社的同行们。记得他侃侃而谈,矫健的身影带领我们参观杭州日报的各个部门。年秋,县委组织慰问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我成为慰问团一员,又一次有幸拜访李老。年逾90高龄,老人身体发福,步履略为颟姗,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仍然一张弥勒佛般和霭可亲的笑脸,认真回答我们所提的问题。临别时,他赠送我《报海沉浮》和《三次追悼》两本旧著,其中记载了这位革命老报人的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

▲李士俊

李士俊出生于平阳鳌江一个手工业家庭,原名李华。年6岁时,即父亲去世。到年抗战爆发,勉强读完小学。凄惨的童年,使他亲身感受社会的不公。年初,共产*员陈再华在广州牺牲,是项经川老师带领他们一批高小学生,在鳌江码头上迎候烈士灵枢。后来,《再华文拾》启迪了他对革命的追求。爱好文学的他,尝试着给地下*领导的《平报》副刊投稿。他的诗作“时间早已到了”,居然于年12月29日在报纸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通过《平报》的培养,他于年8月加入了共产*的组织,那时年仅14岁。入*后的第二天,即调入《平报》工作,协助*藻如编副刊。《平报》编辑部除了报务、译电人员,只有六、七人,出版一张四开日报。总编辑*藻如是中共秘密*员,和当时中共平阳县委宣传部长*耕夫单线联系。先后在《平报》担任编辑的人员中,多数是中共*员,如连珍、孙逸初、*伯华、*嘉春、李华等。《平报》建有*小组,先由*耕夫领导,后改由统战部长林夫领导,中共浙南特委一度还指派青年部长胡景瑊来领导《平报》工作。在编辑部电讯室工作的有杨立航、李*等。

副刊定名“持久”,出处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经常发表抗日内容的杂文、诗歌。那时李士俊还不满15岁。林夫不到30岁,经常来报社指导工作。副刊的木刻刊头版画,即由林夫经常更换。林夫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年元旦作品入选第一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年10月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和鲁迅合照,影响很大。他的作品“袭击”原版交给《平报》发表,还发表了几十件作品。朱宙平、陈承炬等青年木刻家的作品也相继发表。*藻如用阿早的笔名,每隔两三天,就会发表一篇文字老辣的杂文。那时的李士俊,初生之犊不畏虎,敢写敢骂。曾写了一篇《瞎说》的杂文,针对蒋介石年的新年公告,斥之为信口开河,被国民*县*部指责为“反对*府,侮辱领袖”,责令《平报》停刊。最后总编辑*藻如承当了责任,李士俊被保护过关。

年3月14日,《平报》因翻印*内小册子被国民*当局发现而查封。查封的那天晚上,浙南特委得到消息,派胡景瑊赶来鳌江商量对策,大家安全转移。只是*藻如和会计王于东被逮捕。林夫不巧路过,也被抓。《平报》被封后,*组织领导斗争,*藻如和王于东被释放。因为李士俊年龄小,组织上派他探监,到县*府牢狱去看望林夫,还带回一起关在牢里的浙南特委宣传部长陈平写给*组织的字条。*的七大代表、台州特委书记郑丹甫年12月26日在平阳北港水头街被捕,与*的联系中断。通过李士俊带出的陈平的条子,又与*恢复了联系。由于多次探监引起敌人的注意,在组织的安排下,李士俊转移到丽水、金华,并于年夏进入共产*领导的金华《浙江潮》杂志社工作。年底杭州沦陷后,金华是浙江行*、文化的中心。年3月周恩来以国民*府*委会*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浙江视察,之后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在浙江文委的基础上,成立东南文委,设在金华,邵荃麟、冯雪峰等任领导。

▲李士俊16岁(右)和难友季音摄于上饶集中营

年1月25日除夕夜,岁暮天寒,一群便衣特务闯进了金华《浙江潮》杂志社宿舍,李士俊和瑞安来的项甡被捕。大年初一,和国际新闻社、浙江妇女、前线日报的计惜音、季音、林琼、李鸿年、陈松茂等一起,8个人被一条粗粗的麻绳捆缚着,被武装宪兵押到上饶,关进了茅家岭监狱。

在茅家岭监狱,李士俊意外地见到林夫。林夫在平阳囚禁5个月,由于拒绝诱降,被转押温州,后送往茅家岭监狱。找到机会,李士俊和林夫接触,告诉自己在金华被捕,临时改名叫王九夫,没有暴露身份。林夫表扬他做得好,说项甡已告诉他了,并嘱咐他千万不要暴露身份。在集中营里,林夫三次刑审,遭受*打,腿部重伤,仍坚强不屈。3月初,他们一起被编到“特训班”第一区队,睡在一个统铺上。李士俊曾发高烧昏厥过去,特务说他死了,叫睡在旁边的林夫、季音、项甡给拖出去埋了。林夫不予理睬,用热水灌他口里,终于苏醒过来。“特训班”里,他们坚持反自首,并商量越狱。郑丹甫也关在这里,和林夫一起策划越狱。郑丹甫逃出去了,林夫却由于敌人监视严密没有成功。过了一年,作为“顽固分子”,林夫和项甡被编到六队,李士俊和季音编到三队,互相见面的机会少了。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进攻浙赣铁路沿线。6月5日,在荷枪实弹的特务宪兵押解下,三、六队从围墙、铁丝网走出,向闽北建阳撤离。6月17日,第六队80多名同志在秘密*支部的领导下,于崇安县赤石镇举行了著名的赤石暴动。林夫因痢疾未愈,步履艰难,致中枪被捕,后被枪决在崇安赤石附近的虎山寺旁,时年31岁。项甡也参加了暴动,突围后敌人搜山,又被抓回,也在虎山就义,牺牲时才22岁。

年初,李士俊刚押到上饶集中营不久,在“特训班”就遇到冯雪峰,那时叫冯福春,说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当时集中营里敌人要求办墙报,李士俊也写了文章,讽刺敌人。冯雪峰看了以后,夸小*写的不错,但劝他不要再写了,要保护好自己。当时李士俊才16岁,小冯雪峰31岁。年夏天,他们一起被押往闽北山区,冯雪峰年龄最大,病重,烈日下走不动了,后来说是被打死了,同志们偷偷地为他开了追悼会。但在押解到建阳县的一个山区小镇徐市住下以后,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出来,原来就是冯雪峰。因为都是病号,李士俊和冯雪峰就一起住在作为“病房”的戏台的后台,两个人合睡一张破席子,一老一少抵足而眠。以后一直相处到是年冬,冯雪峰被保外就医。出狱前几天,他拿出一块保存的石头,让李士俊刻上“雪峰”两字,并嘱咐说“小*,好好隐蔽自己,争取早日出狱”。直到年1月,李士俊也被营救出狱。以后李士俊多次到上海看望冯雪峰,知道他是参加红*长征的老革命,左联*团书记,鲁迅的学生和战友。年,冯雪峰陪外宾到杭州,准备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向李士俊讲了和鲁迅交往的一些情况。他还说:“小*,我记得你是平阳人。我曾为你们平阳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年4月,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冯雪峰从陕北辗转到达上海,住在鲁迅先生家里,一方面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一方面恢复上海地下*。年8月,坚持在平阳的以叶廷鹏为首的中共浙南委员会派杨进、林心平到上海,找到上海特科的同志。9月,冯雪峰专门给中共浙南委员会发出余字的指示信。后经冯雪峰工作,恢复了*中央和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挺进师的联系。

年1月,李士俊出狱以后,在温州找不到*组织。后来找到原《浙江潮》同事申任重、马骅、总编辑陈虞孙等人,他们原来都是共产*员,从赤石暴动逃出来,也失去和组织联系。年上半年,李士俊同原《浙江日报》编辑胡济涛到温岭编《民生日报》。年8月抗战胜利,李士俊就随陈虞孙第一批从龙泉到杭州,筹备出版《浙江日报》。年内战爆发,《浙江日报》改组,李士俊被迫去职,翌年1月赴台湾《中外日报》任编纂课长,报道了“二?二八”事件全过程。3月25日《中外日报》被查封,李士俊躲过风头,于4月返回上海,经冯雪峰介绍,去上海《文汇报》找到总编辑宦乡,未果。因杭州《当代晚报》社长郑邦坤是同乡邻里、年该报创刊时平阳地下*员陈素耀任过编辑的关系,即回杭州进《当代晚报》,先担任编辑主任,后任总编辑。年,李士俊恢复了*组织关系。

年杭州解放,5月上旬经省委宣传部长沙文汉拍板,李士俊受命将《当代晚报》改为《当代日报》,为受*领导的民营报纸。编辑部十六、七人,经济上自力更生,不要*府补助。报纸得到发展以后,年招考了10名高中毕业生,后来多置身杭州知名的记者、编辑行列。报纸发行量也从开始的多份,逐步增加到一万多份。市委书记王平夷曾在《浙江潮》和部队报刊工作多年,是个老新闻工作者。年10月,王平夷召集胡景瑊(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李士俊(当代日报总编辑)商量起草将《当代日报》改为《杭州日报》的报告,浙江省委于年春批准同意,随后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经半年筹备,年11月1日杭州日报正式创刊,为全国第三家省会城市*报。李士俊被任命为副总编辑。一方面,李士俊倍感高兴,期待为一张更权威的报纸献出全部精力;一方面又感到忧虑,由于受“左”的一套影响,报纸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后来,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下达,李士俊鼓起勇气,在编委会上提出一系列改进《杭州日报》内容的意见,希望能够展开讨论,但没有结果。从年夏天开始开展反右派斗争,到年1月结束,报社里揪出了10个“右派份子”,李士俊也被宣布为“右派”,开除*籍。年盛夏,他像一个脸上刺了字的囚犯,被发配到农村劳动改造。

一去22年,直到年1月乌云驱散,李士俊右派改正,恢复*籍和原来行*级别,重新任命为《杭州日报》副总编辑。李士俊认为,一张报纸,既是*和*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能偏废。要压缩些领导活动的报道,挤出空间多报道些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的创造性活动,多刊登些广大读者所关心的真正有价值的新闻。那时候,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不是新闻的“新闻”,“假、大、空”东西很多,文句不通、错别字经常出现。为了在内容和文字上把关,李士俊经常要工作到半夜。一直到年年届六十,调往省经济研究中心,担任《浙江省情》副主编,完成万字编著后办理离休,但离而不休。先帮助省对外友好协会主办《文化交流》杂志,发行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市新四*研究会成立后,又担任《东南烽火》《之江风雷》的主编。余暇时间,著有《报海沉浮》《往事苍茫》《鳌江风雷》和《三次追悼》等书,一生与文字结缘,执着到生命终点。

杭州日报讯中国共产**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社)享受地专级待遇离休干部李士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2月10日11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李士俊同志,年9月出生,浙江平阳人,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从年3月至年4月,先后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平报》、中共平阳县委青年部、丽水浙东书店、金华《浙江潮》、温岭《民生日报》、杭州《当代晚报》等机构工作;年5月至离休前,在杭州《当代日报》、西泠印社编辑部、杭州日报社等单位任职,年4月离职休养。

作者:陈肖粟

编辑:希文

版式:璆然

“文荟平阳”长期约稿征稿

为了进一步挖掘平阳人文资源,宣传平阳文化历史,留住平阳乡土记忆,中共平阳县委宣传部决定牵头设立专门宣传平阳人文历史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位革命报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执着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