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温州人物志叶永烈日日著作无虚度
TUhjnbcbe - 2021/6/15 10:09:00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如果跟谁过不去,就叫谁把《叶永烈文集》抄一遍!”因为如果每天抄字的话,抄万字也得天——无假日、无双休日,要整整抄11年。

这句玩笑之中,其实包含着我60多年劳作的无限艰辛……

——叶永烈

”关键词:*治前30年远避*治后30年专写*治

在采访叶永烈时,很难找出给予他的合适的定语,他写过《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等儿童读物、科普作品,也写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江青传》、《陈伯达传》、《历史的绝笔》等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最近又写出了上海三部曲之一的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对此,叶永烈笑而言之:“不要给我戴任何帽子,我就是一个作家。”

作为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体制内的作家,叶永烈对年以来的前30年与后30年的作家生存环境,有着不同的体验。

年,11岁的叶永烈在《浙南大众》发表了一首题为《短歌》的小诗,从此爱上了文学。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而,在年参加高考时,他得到消息,那一年北大该专业只招50人,其中的一半是“调干生”。叶永烈坚持非北大不可,转而选择了化学系。

虽然成为理科生,叶永烈对文学的热爱却没有息止。年,他写出平生第一本书——科学小品集。年,20岁的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年,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他的写作是一帆风顺,但经历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治运动:睡在他上铺的同学由于对当时“批判现代修正主义”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被打成“反动学生”,不发毕业证书,不分配工作,送去劳动教养。

虽然叶永烈只写儿童读物、科普作品,在那大灾大难的“文革”中,没有“安全地带”,就连《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也遭到上百家造反派组织组成的“工农兵大批判联络站”的“批判”,被定为“大*草”。其中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太阳为什么有黑子”,被说成是恶*攻击“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泽东。叶永烈不仅因此遭到批斗,遭到抄家,还被送往杭州湾畔的“上海电影系统五七干校”改造、劳动整整三年。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叶永烈的创作进入了“爆发期”。他拒绝仕途,放弃了电影导演工作,成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主力舰”,转为中国纪实文学主将。从此他奔走于北京高干住宅区,也走访全国各地的*治人物。所有的差旅费全部自费,因此他的写作自由度就很高,不须事先立项获得批准。他庆幸自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访问了中国*坛诸多重要当事人,为中国当代口述历史留下了上千盘珍贵的录音磁带。

“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多年后的今日。”

年9月24日叶永烈在北京*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讲座

关键词:纯文学再一次华丽转身重拾“纯文学”题材

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很重要,叶永烈的父亲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叶志超先生诗词很好,是温州社会名流、社会贤达,更是名副其实的儒商,会召集员工读《古文观止》上下卷。叶永烈上北大时,身边就带着《古文观止》、《饮冰室文集》两套书。

走出“文革”,叶永烈确实有“翻身感”,他一下子“红”起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等都刊登了他的长篇报道。他有意转向纯文学小说的创作,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腐蚀》,差一点获得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但年末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迎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他在《羊城晚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黑影》,成为了“清污”重点,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批判”文章《思想上的黑影》,那感觉仿佛是“文革”又卷土重来。

“清污”运动使叶永烈意识到,“左”*不除,中国不宁,过去对*治躲之不及的他,此时却勇敢地在*治领域冲锋陷阵,放弃了小说创作,选择了中国当代重大*治题材纪实文学,写出了一系列著作。

但纯文学是埋藏在叶永烈心底的一个梦,时时会发酵,时时会召唤。

叶永烈在上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非常熟悉,他说他是处在宝库之中。在弄堂住过15年,他熟悉上海石库门房子;他在上海电影厂做导演,去和平饭店看外景,九国套房一一参观过……这些细节都写入小说《东方华尔街》。

叶永烈写惯了大题材,如纪实文学《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邓小平改变了中国》、《陈云全传》,他写小说《东方华尔街》也选择大背景,不是一个家庭的恩恩怨怨。他选择了外滩,当年掌握了亚洲金融命脉,他选择了陆家嘴,这是当今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所在。

叶永烈仍然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他说自己越来越喜欢文学,年出版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这部小说,他最初以小说来看,在《东方华尔街》里,成为一个楔子,成为一个切入点。他还喜欢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他看了3遍,认为对小说的创作很有启示。

问叶永烈为何会在这个年纪、这个时期重拾纯文学,他说这是生活积累后的爆发。在他看来,长篇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武器,是航空母舰。写小说的连续性很强,在写作的四五个月里,他基本闭关,45万字的小说《东方华尔街》,他是一气呵成。

“一个人小时候的爱好,会影响你一生。虽然我20岁参与的《十万个为什么》发行量达1亿册,21岁写出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行量达几百万册,但科普不是我所愿,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小说和文学。”

叶永烈在广州购书中心签名售书

关键词:科学科学是创作题材更形成个性与文风

当年叶永烈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正在遭受“反右派斗争”之苦的父亲很赞成:“学化学好呀,将来可以做做雪花膏、做做肥皂,总会有口饭吃。”

虽然最终叶永烈没有靠化学吃饭,但科学对他而言,不仅是创作题材,他也正因为在北大6年的训练,形成了自己严谨的个性和独特的文风。

年,叶永烈将自己的创作档案,无偿捐给上海档案馆,包括手稿、录音带、名人书信,共计40箱,一卡车都装不下。其中盘磁带,保存质量相当不错,这就得益于他的科学知识:他录音之后,把磁带放在铁柜子里,避免磁干扰,他还在柜子里放干燥剂,因为上海比较潮湿。更让档案馆工作人员感动的是,每盘磁带都清楚注明哪年哪月哪日采访某某人,总目录则更加详尽,整理得清清楚楚,不具备严谨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如此作为。

叶永烈在内地出书,必须过作品的审查关。中国内地的图书审查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到了年形成严格的制度,而且越来越严格。“我当然可以像有的作家那样把作品拿到香港出版,但是我始终以为必须为千千万万的内地读者服务。为此,我成了‘报审专业户’。”

叶永烈的作品大都能够通过,在中国内地公开发行,他总结出三条经验:一是坚持“用事实说话”,纪实作品没有虚构成分,追求史实百分之百准确。比如《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凡是毛泽东的话,均注明出处。凡是采访所得,均注明采访人物、时间、地点。这样无懈可击。二是“只述不论”,寓见解于史实之中。很多作家喜欢在作品中大发议论,其实在内地此乃大忌,往往在审查时搁浅。三是准确把握中国内地的*策分寸,认真研究中共中央相关的决议,作品中敏感的*治问题擦边而不越红线,就连审查者也称他“把握*治敏感问题详略得当”。

写纪实文学是戴着镣铐跳舞,自然是如履薄冰,但在叶永烈看来,科学的文风不仅对纪实文学有重大影响,对他的纯文学创作,也同样意义重大。他新出版的小说《东方华尔街》,不仅有性格鲜明的人物,有精巧的故事,有细节的文学描写,更有宏大的主题思想,描写上海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充满了正能量。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正因为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他的这部作品没有可挑剔的地方。

叶永烈说自己在写长篇之后,会写散文、短篇,长短结合,这样就不觉着累。写作于他而言已经成为生活习惯,如果不写作,他的一天都很难度过。

“我是理科男走上了文学路。6年的化学训练,养成科学的习惯。科学性对写作很有好处,尤其是纪实文学,因为涉及到重大问题,我会反反复复进行考证。”

文/周红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人物志叶永烈日日著作无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