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强名单近日出炉。作为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家电企业,年,美的以.6亿美元的营销收入,排名第位,较去年上升31位,而实际营销收入也较去年增长8.5%。
上榜的背后,是转型的胜利
一张榜单不足以证明一家企业的全部,但这个结果却能够证明,始于年的美的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张以营销收入作为排名数据的榜单,这对于仍然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美的来说,尤为难能可贵——绝大多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难逃规模萎缩的命运,而美的却实现了一边转型一边扩大营销规模。这其中不但反应了美的转型的方向正确,更加证明了转型的高效。
美的的转型始于年6月,距今整整六年时间。六年前的美的,营销规模已经超过亿元人民币。靠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获得发展,似乎前途正好。但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却从中“嗅”到一丝潜在的危险。“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中国家电企业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模式正在失效,粗放式经营已经不适用,要培育一个新的竞争能力和新的商业模式。”方洪波说。
“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是美的定下的转型战略。而真正实施转型的过程,却无异于给人动一个大手术。我们看到,美的卖掉了大量的厂房,并在固定资产上谨慎投资,给各地*府退还了大量土地。我们看到,美的开始限制销售低价产品,同时,研发投入巨幅增加,并以全球视野构建并不断完善研发体系,除设立在广东顺德的全球创新中心总部外,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都设立了研发机构,致力于产品研发的本地化。这种以产品研发本地化角度布局产品领先和全球经营的手法,将美的转型的三大战略有效融合,让人耳目一新。而设立在美国硅谷的先行技术研发中心,更是中国家电企业首开先河。一向是以“短跑项目”出成绩的美的开始重视“长跑能力”的培养,其志向可见一斑。在国际化道路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美的并购了德国库卡、日本东芝白电、意大利Clivet。但美的默默坚持的,还有要一改以往靠低价冲量的出口模式,致力于加大本土化制造,加大自有品牌的出口。
榜单排名只是结果,整个转型过程却是“痛并快乐着”。方洪波曾说:“年美的收入与年相比,5年只增长了3%。过去,任何一年的增长都没有低过15%。”这句话中不乏遗憾,也有锥心之痛,但更有痛苦之下的坚持。这种感觉,更像是武功大师在通关的过程中,恋上自己流血的味道。
今天回头看美的这六年,我们很难分清哪一招纯粹是为了“产品领先”,哪一式又是为了“效率驱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招式都有三大战略互为背书,互为推动,互相融合,快速把美的带入新的商业模式。
名,美的依然在路上
如果说,五年坚持之后的年,美的作为唯一的中国家电企业首入《财富》强名单,是美的转型的第一份成绩单,那么年,美的再次荣登榜单的同时,排名上升31位,则是转型继续深入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知道,今年的第名,不过是美的前进道路上的一个节点。
因为,我们看到,年轻的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只有短短三年时间,架构也刚刚逐步完善。布局在全球各地的研发中心有的还不足一年时间,有的还处于筹划完善之中。虽然,美的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布局,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但大规模的开花结果,还要至少三、五年时间。在国际化步伐上,大规模的收购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让并购的企业融入美的的战略和节奏,才是彰显效率和业绩的时候。而这样的时间,很显然还没有到来。企业内部的效率驱动转型,也都在动态之中。“在美的,永远不变的,是永远在变。”这正是这家还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的企业的真实写照。
因此,我们只能说,当美的站在待飞的跑道前时,它同时也站在了《财富》强第名的位置上。前面正是广阔天空,大有可为。
同是中国优秀企业的华为,从首入《财富》强到今年跻身强,用了整整六年时间。起飞后的美的,会用多长时间站上更高的位置?我们无法预测和想象,只有拭目以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