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烟台新闻学校新生报道须知
TUhjnbcbe - 2021/2/14 2:04:00

自秦汉在浙东南设行*建置迄今的多年间,今椒江辖区内的行*建置与归属历经沧桑,变幻无常:

先秦,有败亡越国遗族浮海与土著组合为东瓯王国。两汉,境内设辖地广及整个浙南和部分闽北区域的章安县治。三国吴至西晋,设临海郡治,郡境仍为整个浙东南。东晋至南北朝,临海郡境为今台州区域加宁海、象山。隋代,郡县治所均撤。唐代迄清末境域分属临海、*岩两县。明清及民国期间,逐步在葭沚、海门恢复州府职能,至民国22年(年),设省县之间的地区行署于海门,但在抗日战争中又避兵祸撤退临海。20世纪50年代初,设县级台州专署海门直属区,旋因备战等原因,不仅撤销海门直属区,还两度撤销台州地区;境域不仅分属临海、*岩两县,甚至分别隶属宁波、温州两地区。直至年设为椒江市后4年,才形成今行*区辖境。年,台州以椒江、*岩、路桥三区设地级台州市,椒江境域成为驻设台州市*府的主城区。

纵观椒江境域建制变迁历程,它是一个起源于航海,中途在农耕经济封闭社会中走一圈弯路,再重新回归海港的迂回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地方来说,既是机遇的巨大损失,也是惨痛的经验教训;而对于撰写概史来说,既是一堆难以理清的杂碎,又是远较平直历史更为崎岖多彩的景观。

面对这样的素材写椒江概述,既难按年代时序采用编年体写法,也不适宜用横排直叙方法分类叙述;因为椒江境域建制多变,缺乏延续性,而且境内各地长期分属不同行*建置,无论直叙、横排所述事件都支离破碎,条理不清,并淡化重点。由是,采用以事件为纲立目,分节叙述,俾使历史重要节点得以妥帖彰显。(年代下限为年)

一外越首府倚港出世

浙南多山,因山岭阻隔,在先秦时期为化外之地,史称外越、百越、东越。椒江境域所处台州湾畔是当时浙南海滨最先淤涨的海相沉积平原。相传周敬王八年(前年),徐国被吴王阖庐所灭,传人向越国逃亡,在外越台州湾畔建徐偃王城,事载宋《嘉定赤城志》,椒江境内徐山和徐山泾即此传说遗存的地理名称。这是台州湾畔土著第一次与中原文明的对接、融合。

台州湾畔土著第二次接纳外来文明,是在楚灭越(前年)之际。越国灭亡后,王族后裔领族人从海路流散浙东南外越地和闽北沿海,各自称王称君,服朝楚国。集聚于外越地的史称东越(亦称东瓯、瓯越,王城在今温岭大溪大唐岭南);集聚于闽地的史称闽越。

秦统一中国后,废瓯越、闽越首领王位,立为君长,并合其领地为闽中郡。但闽中郡实际有名无实,两地仍为独立王国。秦末,两地首领摇和无诸率*助汉灭秦。因灭秦有功,汉高祖五年(前年)、惠帝三年(前年),相继立无诸、摇为闽越王和东海王。

汉景帝三年(前年),吴王刘濞谋反,东海王助汉诛杀刘濞,濞子逃亡闽越,唆使闽越围攻东瓯。东瓯食尽,向天子告急。建元三年(前年),武帝派兵从会稽(今苏州)浮海救东瓯,闽越退兵,东瓯请求“举国迁江淮”。建元六年,闽越攻南越,对抗汉*。闽越王郢之弟余善杀郢,武帝立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年),余善谋反,翌年平定。武帝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又将其民迁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战国慎到所著《慎子》说:“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故也。”《庄子?逍遥游》说:“吴越比邻,地带江海。兵戈相接,必用舻舡。”《吴越春秋》记:周贞定王元年(前年),越国由会稽迁都琅琊,越王率“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浮海北上。”可见越人能掌握的航海规模。

以上虽然是写浙北“内越”事,但越亡后移居“外越”的就是原越国人,航海技术自然一脉相承。从历史记载看,以上过程,无论是闽越攻东瓯,还是汉兵救东瓯,还是东瓯迁江淮,也都必用舻舡漂洋过海。

东瓯“举国”北迁是迁走王城里的居民,王城外居民仍留当地。“东越地遂虚”应作治权真空解,并非人口全迁光。于是,东瓯之地被汉王朝设为会稽郡鄞县辖下回浦乡,乡以回浦命名,说明回浦流域是人口集中区域。此即今章安街道范围,因其海口战略地位,武帝元封五年(前年)在该处又设会稽郡东部都尉。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回浦乡升为回浦县。东汉章和元年(87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

汉末,三国割踞,章安县属吴国辖地。吴主孙权追求“普天一统”,于*龙二年(年)正月派卫温、诸葛直两大将,率“甲士万人,远规夷洲(今台湾)”,虽未让夷洲归附,却在次年带数千夷洲人返回。

吴太平二年(年),从会稽郡析出原章安县地(今整个浙南地区)设置临海郡(辖章安、永宁、始平、临海4县),郡治设章安。时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异物志》,将夷洲物产和风土人情悉数纳入以“临海”冠名的志书,有学者据此推定卫温的船队曾在章安港靠泊集结,然后赴夷洲。此时,从全国沿海港口布局看,已开发的只有今烟台一带的成山、今连云港的连云、今苏州的会稽(处当时长江口)、今浙江余姚的句章、今台州湾口的章安、今广州的番禺(处珠江口)。因而在汉晋时代,章安不仅是古外越地的首府,还是全国六大港口之一。

晋太宁元年(年),析临海郡南部设永嘉郡,临海郡辖境缩小,接近今台州市域。

二围塘东拓海湾平原

距今年,海平面大致接近今日高度,但台州湾海岸线直逼西部山麓,海湾沿岸少有平地。至距今至年间,境内西部山麓前沿形成老海相沉积平原,湾北岸在今章安向东,沿前所太平山、大汾石马头山、杜桥嵩山一线形成古沙堤,堤外为海域;湾南岸自赤山向南,沿今沙王(宋《嘉定赤城志》写为沙巷)、路桥横街凤凰山、温岭新河寺前山、长屿一线形成古沙堤,堤外为海域。两岸沙提内有可耕地和?湖湿地,近海沿岸有宽广滩涂,先民在此刮土煮盐。

台州湾畔海相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口、钱塘江口出海的悬沙沿海岸线向南飘移,在海岸沉积,少数为本地江河下泄泥沙。台州湾畔全部平原陆地,均是三四千年来由此沉积成陆。在远古时代,是天然沉积淤涨的过程;自宋代起,先民在兴修水利实践中学会围涂造地,开始人工围筑海塘,催培陆地发育。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境域围垦海塘,一般是在海涂淤积到常规潮平高程,在其沿线挖泥筑土堤阻挡大潮侵入,谓之海城,然后在所围塘地刮土煮盐。南北两岸海滨分别成为*岩盐场(也曾称迂浦盐场)和杜渎盐场(唐宋也称新亭盐场、东洋盐场)。若干年后,堤外海涂又淤涨成陆,在外再围海塘,老塘土地完成养淡,转为种植,盐场移置新塘。

如此步步推进,椒江南岸自明弘治间(—年)至民国14年(5年)的多年间,共围海塘8条,向海推进约7.6公里,平均约50多年围一条,平均每条海塘宽0.95公里。北岸自宋(—年)至民国9年(0年)围筑海塘9条,向海推进约8公里,平均约90年围一条,平均每条海塘宽0.9公里。年后,南岸围塘5条,向海推进约6公里,前四条平均宽0.55公里,十一塘宽3.8公里;北岸境内海岸淤涨不多,仅在年至年间向外移多米。但却与杜桥农民一起围筑位于白沙的白沙塘,享有围垦土地的相应所有权。

在迄今一千年间,椒江南岸共围塘15条,北岸共围塘12条。旧塘堤随新塘围垦而湮废,但取土筑堤形成的塘河迄今留下遗迹。在南岸,十几条塘河与海岸线平行,整齐排列于古沙堤至海岸线之间,成为世所少有的奇观。

海塘围垦向大自然索取的不仅是表面的土地扩张,重要意义在于物产和财富的增益。首先,盐业开发成为唐宋以来“食货之大源,海疆之要务”。唐代新亭监列为全国吴、越、扬、楚十大盐场之一。北宋*岩监统管台州*岩、杜渎、长亭三盐场,为两浙六大盐监之一。盐销除台州本地外,及于越、处、婺、衢和杭州湾、长江口地区。老塘养淡后的土地是种植水稻的良田。宋代,台州湾平原已推广两熟丹丘谷,朱熹所著《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言*岩县所产稻米“一州皆所仰给,其余波尚能陆运以济新昌、嵊县之阙”,且*岩义仓能调运粮食赈济福建建宁饥荒,均说明台州湾平原物产之富饶,而这块膏腴之地,就包括时属*岩县、临海县的境内海相沉积平原。

至当代,海塘围垦的效益更不止于粮盐,20世纪50年代初围垦的七塘直接建为金清国营农场(年改为椒江农场),—年、—年围垦的八塘、九塘分予参加义务围塘的集体农民,种植棉花、柑橘或开辟盐田。—年围垦的山东十塘成为医化工业区。三甲十塘和年开工造地达26平方公里的十一塘工程,将成为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后备土地资源。一个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的规划,正以十一塘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向台州湾两翼涵盖。

三迷途重识港口地利

隋开皇八年(年),南朝陈被灭,中国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隋王朝实行均田制,限制江南豪族利益,引起江南旧势力逆反情绪。时临海郡乐安县(今仙居县)蔡道人自称大都督,割据一方。

为加强集权统治,隋王朝精简机构,实施废郡并县措施。隋开皇九年(年),临海郡和郡属所有县均撤,归并为临海县,隶属于处州(后又称括州,州治在今丽水市)。宋《嘉定赤城志》载:隋开皇“十一年(年),置临海镇于大固山,移其县于镇”。

隋王朝为何要将设沿海港口的*治中心搬迁到水系中游?联系地貌和乐安蔡道人割据反隋事件,显然是为了近距离弹压谋反。大固山正是扼仙居河谷出口的要地。再联系其对郡治的选择,可以看到南部原永嘉郡撤郡并县后,也是将原在瓯江口的郡县治撤销,搬迁到上游今丽水城区设永嘉县治,并在此设永嘉郡管辖临海县和永嘉县。这种情况只能从隋王朝封闭自守无视航运地利的农耕意识来解释。

《隋书》載开皇十八年(年)隋杨帝下诏江南说:“吴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把航运说成“敝俗”、不准民间有三丈以上船舶、把县治和郡治设到山区盆地,这样的施*,委实让椒江河口社会经济发展深受大害,也影响整个台州经济的发展。虽然,如此倒行逆施的隋王朝只历38年就灭亡。但以大固山麓临海城替代台州湾口章安的州府行*建置,却从此定型,让其负面阴影残酷地笼罩了台州往后的多年。千百年后,台州湾港口比之于宁波和后起的温州港直落千丈,章安曾有的海疆都会繁华景象衰落得一息无存。

唐灭隋后,改郡为州,原临海郡境设为台州,但州治顺沿设在大固山麓,县制有反复。初曾恢复章安县,武德八年(年)又并章安、始丰、乐安入临海县。上元二年(年)又分县,却以原章安故地设永宁县(天授元年改*岩县),废章安县治,另在永宁江中游今*岩城关设县治,最后又调整椒江河口南北两岸区域給临海县,使临、*县境基本以灵江永宁江分水岭和椒江为界,但临海县多得三江口以东宽度3—4公里的南岸土地,并从此基本定型直至20世纪70年代(50年代起,南岸不属临海县)。

这样的县*布局显然置港口腹地于不顾:时河口港为临海县管辖,但最重要的江南平原腹地属*岩县。隋唐时起,台州湾畔陆地迅速淤涨,粮、盐、渔货、市舶不仅是台州各县所仰给的物资,也是官府财税主要来源。而在安全方面,台州历史上,东汉曾旌、东晋孙恩、明代倭寇、清代藩乱和海盗,都是以海岛为据点骚扰沿海,只有加强海防而不是退缩山岙才能保障平安。其时,椒江口港埠已转移南岸栅浦、家子(今葭沚)一带。

事实上,早在唐宋时期,官府对此已有感触,在非郡非县的章安一直设有税场、盐监署、酒库、醋库。北宋熙宁七年(年),地处章安西侧的原新亭盐监址被设为亭场寨,南宋嘉定十五年(年),将原设“里港”的管界寨移设亭场寨对岸上马岩,形成互为犄角“防托海门”之势。这些都说明时人已有反思。元代为给大都漕运粮食,还在严屿(今海门)设河舶所。

起于元明的倭患使朱明王朝想到在沿海设卫所,于是由汤和与方鸣谦在浙江实施卫所布局,台州建筑以海门卫为中心的二卫六所备倭城池(即海门卫、松门卫、前所、挑渚所、健跳所、新河所、隘顽瓯、楚门所)。所驻统领为松海总兵官,甚至是台金严参将,*事管辖涵盖台州、金华、严州三府。除了*营,还调台州府推官驻海门(称为四府衙门)。

清灭明后,明设的卫所建制废止,改设*事镇建置。台州的*事镇几经调配,又因行*关系,最后以*岩镇设*岩城关。明设海门的四府衙门也撤,改驻临海县丞。郑成功、张煌言反清事起,清廷为防百姓“资敌”,还演出“迁海”闹剧,废弃沿海膏腴之地,使境域深受其害。

康熙二十二年(年),剪除台湾反清势力,展复“迁海”地界。清官府对港口重新有所认识。康熙二十四年,设浙海关家子口。修于康熙年代的《临海县志》有段精辟论述,说明地方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台州行*、*事设置的问题:“浙东近海者三郡,温最近,明次之,惟台实最远。乃明与温近海而不闻海寇陷城,台远海屡闻寇陷。何也?郡城腹心也,海门、前所咽喉也,二城两山如锁,进而沿岸小港非潮则不得行,距九十里方得至郡城。使咽喉既锁,寇舡其能飞渡乎?岂不虞我兵之袭其后也?……国朝减兵撤舡,递设水陆提镇于*岩,所谓舍门庭而守堂奥……”

前后的一系列战事,如郑成功部进台州、福藩耿部进台州、广东蚱蜢船海盗进台州,均从椒江口进入。但过海门如入无人之境,这不是“门庭”防务已失,“堂奥”难保吗?残酷现实终于催醒清廷官吏,道光二十三年(年),设海防同知府于葭沚(时称二府衙门),同治九年(年),*岩镇迁海门,十一年,改*岩镇为海门镇。

如果说明代设海门卫城只是考虑*事防御,但将府级职官推官驻设海门,显然已视海门为府级行*副中心。而清代在葭沚设海防同知府,更是行*副中心的机构,《葭沚重修海防同知署碑文》更明确记叙了设署的原由:“台疆……其地滨海……六邑中章安所辖,界尤辽阔,城东一带,南北两岸,跨灵江(椒江)长百数十里,水陆交错,抚缉尤难。其由南沿江著名乡镇,先栅浦,次葭沚,又次海门,而葭沚更踞要害;东岸西岸,居民不下三千余家,船埠所在,蚁聚蜂屯,行旅辐辏,下达*太,四望平夷,诚合郡之咽喉,为海隅之隘寨……而其地士君子急公向义,量力捐输,创建公廨,筹款妥理为久计,署中每年经费悉取资焉……”。

清亡后,民国21年(年)开始在省县之间设大区,台州地区相继设为第五特区(年)、第四特区(年)、临海行*督察区(年)、第七行*督察区(年)、第六行*督察区(年)。

民国22年(年),省和地方官员均已经认识海门作为台州六邑咽喉的重要性,即将第四特区专员公署设海门。但惯例是州郡治所应设该地首县,而海门连县城也不是,因而又有民国24年设临海行*督察区之举,但随即又迁回海门。此时正及日*大肆空袭、炮击海门,公署又于29年撤退临海。

抗战胜利后的民国35年(年)底,时任浙江省主席沈鸿烈赴椒巡视,与海门各界人士及临海、*岩、温岭诸县长和绅士座谈,特别提出*岩绅士王希隐提议海门设市事,强调:“要繁荣台属各县,先要繁荣海门,要繁荣海门,先要设市。”37年,海门设立浙江省椒江口建设委员会。次年,*权更替,计划搁浅。

四绅商同创“小上海”辉煌

在隋移撤章安郡县治至清末,椒江境域在仅有乡建制的处境下发展艰难,几乎乏善可陈。

直至清末,鸦片战争惊醒了沉睡的国人,闭关守旧与舶来洋货的碰撞,终于擦出求革新、盼交流的思想火花,维新图变成为时尚。随着上海、宁波的开放,海门码头上的人总是先于台州内地接受近代化转变。这些转变主要反映在航运业、工商业和兴办“洋学堂”三方面,它造就了海门堪称“台州小上海”的辉煌时段。

最先渗入西方文化是法国传教士于清同治六年(年)在境内栅桥建天主教堂。光绪十九年(年),法传教士又在海门西门街购地建教堂,成为天主教台州教区总堂。教堂不仅传教,还以敏锐的经济眼光从地痞手中贱买椒江江边新涨涂地,筑码头,建东新街、西新街,控制整个海门港沿线。除此而外,还与本地绅商合资办学,开发机器织袜和刺绣工艺,开展医疗和慈善事业。但在洋人领先下,地方绅商不甘落后的奋进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地方绅商觉察海门港埠被天主堂独揽,不符“外人无内地殖产权”的条例,即与其展开交涉,历20多年无果。但终于在民国3年(年),才经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向北洋*府呈准,由乡绅*楚卿(崇威)、陶祝华(寿农)、杨晨(定孚)等人筹款赎回,建立海门振市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航运业和房地产,兴建一至三号浮码头,开辟东、西振市街。

项士元《海门镇志稿》載:清光绪十三年(年)海门“有轮船航行椒沪”,光绪二十二年有宁波人与当地合资开办外海商轮局,置“海门”客货轮,于次年开辟椒甬航线。当地绅商不甘落伍,海门陶祝华、王勤甫与弃官回乡的路桥绅士杨晨集资创办越东轮船公司,于次年购置“永宁”客货轮,再投放椒甬线。光绪二十九年,日商依据《中日通商行船续约》投放“载阳丸”客货轮,占据椒沪航线。越东轮船公司即以永宁轮公积金为基础,别招新股,购永江轮投入椒沪航线。光绪三十四年,越东公司再添永利轮续航椒沪线。

从振市公司成立到抗战前夕的23年,是海门港航运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民国4至18年(—9年),海门港运营轮船39艘;26年,海门港至上海、宁波、温州、漳州、厦门及浙江沿海其他港口的外海轮船23艘;载重担以上外海大型木帆船多艘,大者载重在—担之间。以民国21年为例,海门港出口货物总计41.09吨,进口货物总计.5吨。客运客流主要在椒沪和椒甬间,民国21年,椒沪线客运总计人次,椒甬线客运总计人次。

商业方面,自清开海禁以来,“六邑咽喉”功能更为凸显,当地商人*蒸云、*楚卿父子体会到身在“咽喉”之地,就该担当“咽喉”的职责。不仅承包食盐运销,达于台州各县和浙西;开拓渔网业,货销本地及舟山、嵊泗;还沟通木材、南北货于闽、浙、长江口一带。海门自开航轮船以来,洋货涌进,刷新传统商市,商贾辐辏。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汇合,使来葭沚、海门经商的外来商贾纷纷组织商会,以开拓业务。泉漳会馆、福建会馆、四明会馆等同业公会开设;升平公所则是台州南北货商家的同业组织。

民国2年(年),宁波商务总会辖下海门商务分会成立。在迄年的二十几年中,海门商业发展到52个行业,户以上。年营业额达万元,其中批发万元,占营业额的78%。从批发所占比重可见海门商业涵盖面广及整个台州。

金融反映地方资金流的状况,海门在20世纪上叶开设的银行、钱庄和保险公司正反映海门金融业的覆盖面有多广。民国《临海县志》载:“民国18年(9年),临海(县)有钱庄14家,晋丰、慎隆三家开设城内(指临海城内),其余均在海门。”开设海门的银行有中国银行海门支行、中国农民银行海门办事处、瓯海实业银行海门分行、临海县银行海门分行;海门银行的业务还覆盖台州六县,如农民银行还向六县发放农业、渔业贷款和化肥、种子事物农贷。从清宣统二年(年)起,上海各保险公司,如中国保险公司、四明水火保险公司和允康、扭约克、义记、华洋等保险公司都纷纷进驻海门。

20世纪上叶,海门工业已从传统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向机械制造、电力、化工、火柴、罐头食品、机动船舶修造、卷烟制造、电池制造、玻璃器皿制造等近代工业延伸。

传统工业也已从作坊模式向近代工业蜕变,产生同康、周万顺、姜源顺、乔鼎和、*万记、陶元康、陶裕康等酿造业巨头;宏记、朱正源、协永兴、王东昌、童永兴、童永发、茂盛、协大昌、等糕饼业品牌店;还开拓蜜饯、榨菜、彩蛋、肠衣等新产品,产品销售沪甬等外地,其中肠衣专销西欧。机器碾米造就众多米厂,食米外销沪甬等大城市。

手工业更是直接跨进国际贸易领域:一是由天主堂花普及开来的刺绣,成了为上海出口欧美市场的绣衣代加工基地;二是利用菲律宾原料编制销售欧美的草帽。两行业成了普惠当地千家万户家庭妇女在家就业的产业。

机械生产从为船舶修理机器、锻打铁锚开始,进入生产碾米机、柴油机。至抗战爆发前,海门开设有永福昌铁锚机械修理馆、海门永兴铁工厂等。造船向为地方强项,至民国26年(年),海门有张永亨等3个修造船舶组织。30—32年,有曹恒灿轮船工厂和顺利机器造船厂。民国31—34年,轮船因抗战停航,海门有应急打造航海木帆船艘的能力。

民国5年(年),*楚卿在葭沚创建恒利电气公司,8年,移设海门,11年并购*岩新华电灯公司成为海门恒利泰记两合公司。至20年,年均发电量达度,为台州开设最早、规模最大的电厂。

民国11年(2年),厚生皂厂创建于海门万济桥,继有万丰皂厂、民生皂厂、横河陈台州皂厂创办,这些皂厂即为后来境内化工医药产业的开拓者。民国19年(年),海门创办光耀电池厂,24年,又有明星电池厂、中心电池厂创办,这些都是境内电子产业的肇始者。还有由路桥迁入的跃华瓶厂(后改光明玻璃厂、振业玻璃瓶厂)即为境域20世纪下叶支柱产业之一的玻璃器皿制造业的开拓者。

办学方面,由于隋以后境内无县*,“官学”奇缺,不甘于落后的里人、乡绅纷纷解囊兴“私学”,成为地方一大特色。这意识,到清末“兴学堂”时尤其强烈,其风延至民国时代而愈炽。

海门东山中学办学历程为当地私人办学的典型,该校先由官府倡导改延庆寺为东山书院,民国初,绅商*楚卿购其官产,增建房屋,于14年改设东山中学,是为境内最早的西式中学。在此前后,海门、葭沚办学热层出不穷,有由尼庵改建的印山书院在士绅的努力下办为育才学堂、商业学堂;有由绅商捐资在葭沚同知府前兴建的椒江书院,又以网业公所出息改建椒江小学、椒江中学,并在民国4年(年)改办为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有乡绅以住宅捐献创办文化小学,发展成为希鲁国民学校,直至成为临海县第七区立中心小学(今人民路小学前身);有以大衙巷火神庙起步,兴办敦化小学(光明路小学前身);有驻*与商会合资创办海门慈幼院,后成为慈幼中学(海门中学前身)等等。

总之,晚清民国时海门、葭沚办学,无论借庙屋起步,还是捐房、献田、集资兴办,均倾注了地方绅商造福桑梓的满腔热血,其后转为公立,都是在民办的基础上扩展。

海门的急速发展,终于在民国22年(年)迎来省县间所设的第四特区建置,建置的设立不仅仅使海门成为台州的行*中心,同时也成为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引领中心。其实,自民国元年起至年,海门就已在台州引领时代的潮流,民国元年创刊的《赤霞报》正式出版于海门,其后,台州正式出版物《椒江日报》、《赤城日报》、《海门上报》、《椒江民报》、《民众报》、《台州国民新闻》、《台州童报》、《台州导报》、《台州商报》、《海门公报》、《时事日报》、《宁绍台日报》、《工商日报》、《农工日报》、《台州通讯》、《海门民众新闻》等均在海门出版。并有众多学报、校刊等非正式出版物发行。

在此文化氛围下,中国共产*成立的第四年(4年),就在葭沚省立甲种水产学校诞生第一个*组织。在抗战时,海门东山中学成为台州救亡宣传的中心。

五历经跌宕终设县市

年6月至年3月,沿袭民国时期所设海门区,设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辖海门、葭沚、三山、山东、涌泉、玉岘、章安、前岸8乡镇。年3月,海门直属区所辖北岸乡镇划归临海县;6月葭南、山东、三山3乡划归*岩县。年11月,划北岸老鼠屿周边归海门,设椒江乡。期间也有两次建海门市的动议:一次在大陈岛被国民**踞守时,拟析三门县小雄区、临海县连盘、桃诸、章安三区及*岩县三甲、金清两区设立海门县;一次在大陈国民**撤退后,温州方面建议以海门、葭沚、前所、白沙、*琅、大陈岛、东矶列岛设海门县。但均无果。

相反,却因为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辖地狭小,港口地位被忽视,显示地区集聚力薄弱,连台州专区都两度撤销。一次是年5月至年7月,临海、天台、仙居(年3月前属温州专区)、三门四县归属宁波专区,*岩、温岭、仙居(年3月后属宁波专区)、玉环属温州专区,境域甚至形成椒江北岸属宁波专区辖下临海县,南岸属温州专区辖下*岩县的怪状。一次是年12月至年4月,天台县属宁波专区,其余属温州专区。在这个过程中,台州专署直属海门区于年3月撤销,改为*岩县属海门区。

在年至年间,境域经历了土地改革、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旨在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阶级斗争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区域社会经济在跌宕中有所发展,也有较大负面影响。

工商业方面:工业在原有基础上按门类组合为全民或集体所有的工厂、生产合作社,门类涉绣衣、麻帽、玻璃三大手工业和电力、水泵、机械、造船、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电料仪表等,各行都取得较大进步。商业结束私营自由竞争,经公司合营,在海门镇最终形成为各行唯一经营的百货、棉布、食品、日杂、五金、糖烟酒菜、咸货等类全民或集体所有商店,农村集镇则建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旅宿餐饮、成衣、理发、照相等服务业也归并为屈指可数的联社。

交通方面:在公路交通不发达状况下,海门港仍发挥台州物资集散主要通道的作用。但曾经为台州对外客流门户的港口,由于计划经济断绝民间商业活动,在年至“文化大革命”后期,居然中断椒沪和椒甬海上客运25年。年,海门港投放浙江和轮恢复椒沪客运,盛况空前。

文教卫生方面:教育普及卓有成效,不仅使小学覆盖全部农村,后期还以小学戴帽形式拓展初中教育。城镇医疗机构经合营、公有化改造,建成计划体制下的系统,医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借助合作社和公社、生产队集体,推行从公社诊所到生产队“赤脚医生”的医疗保健体系。城镇文化建立文化馆与工人俱乐部的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在海门中学校园开展得有声有色。

期间,对社会经济发生巨大负面影响的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起自年,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的国人,急于脱贫也热衷共产主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境域与全国各地一样,立即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号召下陷入狂热的全民运动。在当年下半年连续发起全民炼钢、人民公社化、大办食堂、深翻耕、农业放卫星、“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由于在此“共产风”下,吃饭不要钱的“大锅饭”体制严重违反按劳分配原则,人人妄想依赖集体的供给,割断了财富创造、个人享受与个人劳动付出的因果联系。一场欢天喜地的“放开肚皮吃饭”后,至年开春,粮食已被吃空,而生产则处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都表面出工不求效果的状态,吹牛高产,实则低产,以致酿成连续三年的饥荒,并出现普遍的浮肿病,以至部分非正常死亡。

年,国家开始纠错,对农村人民公社进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并分部分自留地予农户,以十几户的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使劳动支出与经济收入在小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迅速挽救困难局面。但由于国家高层内部“路线斗争”仍然继续,终于又爆发始自年的“文化大革命”。境域与全国各地一样不可避免地陷入派系斗争劫难,行*一度瘫痪,企业面临停产,学校经年停课,甚至发生派性武斗,出现人员死伤。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给地方带来发展机遇,有识之士始终不忘依托港口地利振兴社会经济的夙愿。年,经浙江省*府批准,依托港口设立县级海门特区,次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椒江市,时为浙江省首个县级市,也是*府有意在台州培育中心城市的举措。

然而历史惯性仍然左右人的意识。虽然椒江依托港口设市,但其直接腹地历史上就南属*岩县北属临海县,行*区析分就阻力重重。经过4年协调,才析出临海县前所、章安和*岩县洪家、三甲区域归属椒江市,陆域面积仅平方公里,人口仅41万。

在椒江市存在的14年间,正及改革开放初创时期,椒江市与全国各地一样,农村改革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或就地经商、办厂。一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偷偷萌芽的社队企业,有了名正言顺大显身手的环境,呈现出异*突起的勃勃生机。东山化工厂、王家建材厂、下陈农机厂、水陡电器仪表厂、洪家电冰箱配件厂、山东工程队等等原戴社队集体帽子的企业,都在短短时间内发展成为股份制地方支柱产业:九州制药厂、东港企业公司、第一工业缝纫机厂、第二工业缝纫机厂、椒江市冰箱厂、椒江市第三建筑公司。在大中型企业外,另有塑料制品、羊毛衫、化妆品、微型电风扇、农用喷雾器、眼睛、工艺礼品、被套等产品生产,形成各自的产业链,分布于洪家上洋桥、灵济与东山、东山、西山、三甲与石柱、前所、杨司、*礁等农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改变城镇公有制企业产权模糊的“吃大锅饭”弊端,开始股份化改制。其中海门制药厂、浙江真空设备厂、海东造船厂、海门化工二厂(改制后为海翔药业)等工厂经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现代企业转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新建企业,如浙江水晶厂、定向反光玻璃厂、节日灯联营总厂等以新科技和新适销产品问世,也迅速壮大。而另有一些企业,或因产品落后不适市场需求、或因手工工价提高难以存活、或因体制弊病积重难返出现倒闭,以出让、收购、兼并等形式消亡,如台州化肥厂、台州麻帽厂、海门玻璃厂、台州绣衣厂等等。

14年间,椒江市的城区面积从4.29平方公里拓展至7.5平方公里,大略将城区西扩与葭沚连接,并拓展外沙、岩头工业区,启动位于界牌东侧的椒江经济开发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教育设施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长足发展,其中公立中等学校在城区发展二中、三中、五中、六中、八中和台州工专、椒江职业学校;农村各镇中学都提高办学条件;港胞沈炳鳞资助兴办三梅中学,民主*派创办振华中学、建联职业学校,为桑梓作出不少贡献。公立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在设立市级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科技协会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办各种技术研究所。*府设立的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职能进一步细化,群众文化、影剧院、图书、档案、文物管理、纪念馆得以各司其职,并深入农村,在各乡镇设立文化站。医疗卫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各街道和乡镇的卫生院;开始允许民营诊所、药店开业。体育事设施上,前期仅在校园、工人文化宫、大工厂、部队营房等处有所建设,年在大陈岛开辟帆板训练基地,末期,在星明路西启动建设首期为游泳池的体育场;竞技体育,在人才培养、输出和产假国际赛事上仍有相当成绩斩获。

在设椒江市的后期,住房改革开始,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分房停止,房地产开始喷薄发展,城镇新拓展区出现大批住宅新村,农民开始自建新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

年,境域实施“撤区并乡扩镇”,撤销原洪家、三甲、章安等区及属下大部分乡建制,境内形成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沚街道、洪家镇、三甲镇、下陈镇、东山镇、章安镇、前所镇、大陈镇、*礁乡、椒江农场、椒江渔业总公司的3街道7镇1乡1农场1渔业公司基层建制,城镇化得到大步推进。

为改善浙东南电力短缺状况,年12月,国家批准在椒江口北岸建设台州发电厂。该厂年开工,年至年完成三期工程,年启动四期工程,电力加入国家电网,输电覆盖台州及周边地区。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门海关设立,年10月,海门港对外轮开放。台州电厂、海门海关、海门港务管理局等机构均是超越县级椒江市管辖的国家级或区域性机构,椒江口的行*级别显然偏低。同时,仅辖四十几万人口的县级行*区域,不论在行*职能和社会经济发展上都无法担当中心城市的重任。于是,一个以椒江、*岩、路桥为组合地级市市区的构思,在省地*府被提上议事日程。

六积跬成蹊回归郡(州)治

因循守旧是古老中国的潜规则,自秦始皇创下郡县制,历二千多年迄今,基本沿用。今之建置,大约为元代的沿袭。台州自隋移撤章安的郡、县治所后,虽顺惯性延续,但行*赖以存在的税赋与治安两大要事,总是困扰着龟缩大田盆地的郡府*权。现实是台州滨海平原经济强于西部山区、海口门户缺失管辖实使内陆安全难保。由是,年椒江设市前历代*权在郡府级建置错位上都有局部更正举措,前文第三节“迷途重识港口地利”都已叙及。可以说这个回归的方向实际已经积跬成蹊,早成共识。

台州作为沿海区域,除了港城不一体外,还有个大问题是州府名与城市名不一致:隋以前是临海郡治城市名不称临海称章安;唐以后的台州府城不叫台州叫临海。按中国历代形成的常规,郡县制度中设郡治的首县县名就是郡名,也就是这个城市的城市名。但台州不合此常规。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不论是州、县、城市的知名度都无法借共振力提高,反而在架空中削弱,甚至不为人知。譬如,作为台州咽喉的海门港因为其城镇非县治、郡治,在地图上只能画一个小点;作为台州首府的临海,在地图上的城市名是临海,而非台州,交通、邮递的到站都是临海,地级名台州便被架空无人知晓,而临海却只是个县名。台州及其所属县和港口默默无闻也就必然。

鉴于上述困境,改革开放后,台州上万人在武汉汉正街经商,但当地无人知晓台州,商人只能打温州的牌子。外国商人对于中国港口的认知,只有宁波、温州等在地图上画着大圆圈的港口,非市、县*府驻地的海门港,在地图上只标一个小点,它便不具有招徕海运商贸的吸引力。

尽管改革开发后台州经济蓬勃发展,但一个河南商人来台州,描述这里的景象是“过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人们开始意识到缺乏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致命因素。虽然,年起,有关方面就已将椒江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来培育,但其辖区经四年协调才仅平方公里、40多万人口,并且仍然是处在临海、*岩两县夹缝中被挤压,如何能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有识之士已感觉到台州的行*建置现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年就有台州师专学者撰写《把椒江建设成台州经济中心》的论文。如何在小城镇的相互搏弈中整合资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年,中共台州地委、台州行署成立决策咨询机构——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将建立台州中心城市列为首要课题。撤消台州地区,整合椒江、*岩、路桥“金三角”建设中心城市的思路逐渐清晰。年,行署召开大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对在椒、*、路一带建立台州中心城市问题进行论证,达成共识。此后历经了长达9年的报批历程。

年,台州行署斥资在椒江建设路建设办公楼。与此同时也出现激烈争论,并遇年国家治理整顿期,撤销地区建制,易地建市的报批经历诸多波折。年2月1日,中共台州地委扩大会议一致通过《关于争取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决议》。年8月22日,国务院签发批文,同意台州撤地设市,同时撤销椒江市、*岩市,设椒江区、*岩区、路桥区为市辖区,市*府设椒江区。

台州易地设市实际就是把地市级(郡级)行*建置回归到隋代以前。台州设市不久,开始整合港口,将整合后的港口命名为台州港,以达到港市同名。但是尽管在理论上实现了港市同城、行*名与城市名一致,实际上由于组成台州组合城市的椒江、*岩、路桥三城区远未集聚一体,三城区事实上仍然是不相连的三个城市。三个市辖区名虽然理论上只是管理区名称而非城市名,城市名叫台州,但实际上由于三城分散三地,无法使用同一的台州市名,只能仍然用三个名称指称三城。台州其名仍然被架空,以致仍然发生不知道台州在哪里的笑话。

此外,对于城市名的选用,台州与海门都经历了历史机遇的无奈。对于一个港口城市来说,海门、临海都是很恰当的地名,汉初的回浦以河流命名也可反映河口港的区位,但章安以帝皇年号章和命名就失去了地域意义。三国东吴太平二年(年),朝廷分会稽郡南部设临海郡,同时设郡的有湘东郡、衡阳郡、临川郡。这个命名法打破了以首县县名作郡名的常规,是以地理方位来命名。由是造成郡名与郡治城市不同名,但它相比章安是个好地名。隋唐换代之际,因为以单名州制取代郡制,统治浙江的沈法兴取临海的一字,改临海郡为海州,但四年后,唐朝廷以海州与江苏海州同名,改为台州,地名从此抹去海滨的地理信息。

海门因椒江入海口有两山如门而得名,更为一个难得的地名。但当年设市时,又因为与江苏海门县同名,不得已改用椒江名,其实它不符合“不以著名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区域专名”的地名命名法规定。

台州设市20多年来,三区相向融合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台州城市规划的调整、位于洪家的台州商贸集聚区建设的实施、位于滨海的台州循环经济集聚区的设立、城市轨道交通的开辟,都在朝着三区一体化的道路前进。

七向海发展现代新府城

台州设市椒江改区迄今形成的区域发展目标为:打造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期间,境域社会经济各方面均有市、区两级建制下的规划与运作。

在台州设市伊始的年,市*府就将规划中的白云山以南、台州大道以东(后扩大到富强路以东)、东环大道以西、疏港大道(后名现代大道、一江山大道)以北设为中心城市核心区;改东环大道以东的原椒江经济开发区为台州工业科技园区,并东扩至二条路;同时将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两区块统称为台州经济开发区,成为经济管理直属市本级的区域。

年,市*府利用九塘废盐田开拓工业发展空间,设立滨海工业新区,规划包括其周边,达30平方公里。年,椒江区、路桥区、台州市本级联合启动台州湾畔大规模围涂造地工程,其中椒江区所围十一塘26.68平方公里,市本级所围三山北涂13.9平方公里。滨海工业新区和三山北涂均包含在台州市经济开发区内,由市本级直管。

原椒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台州市经济开发区后,区级产业在太和山南设太和工业区,并向东拓展,岩头工业区则向南拓展。同时,下陈、洪家、牛轭桥、三甲、石柱、上洋桥、兆桥、东山、马庄、乌石工人路两侧、三山、章安杨司、前所下西,以及椒江南北沿线都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台州建市迄今,境内制造业门类涉及医药化工、通用机械、造船、汽车摩托车配件、电机、电缆、缝制设备、真空设备、泵类阀门、厨具洁具、制冷电器、家用电器、旅游用品、电子光电产品、植保机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眼睛、工艺礼品等等。各企业在近20年中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换代,求取技术进步。其中药业方面成为国家重要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省医化行业“腾笼换鸟”试点示范区;缝纫设备方面成为全国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星星XINGX、便洁宝Bejoan、飞跃FEIYUE、海正HISUN成为知名品牌。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亿元,有产值上亿元企业3家、股票上市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36.7%。

自“文化大革命”后期兴办社队企业时起,境域由于地少人多,众多农村富余劳力为寻求谋生出路,偷偷出外补鞋赚钱,改革开放后,熟悉补鞋机构造的农民就甩开膀子合伙制造工业缝纫机;与此同时,由配件生产进入制冷电器、由小化工进入原料药的民营合作企业也都壮大为地方支柱产业;此即风靡台温的民营股份合作制经济模式。台州建市后,民营经济更得*府的推崇和扶持,机制更为灵活,更具创新活力。迄今,除了水、电等少数行业,境域已形成民营经济为主导和制造业为主业的发展格局,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定位,对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台州海岸线港口资源被整合,统一冠名台州港。台州湾口外头门深水港实施开发,将与海门港形成深、浅岸线科学互补利用、“港产城湾”融合发展的格局,即打造一个“以港口为笼头、产业为支撑、城市为主题、湾区为依据”的现代化湾区都市。进入新世纪以来,海门港除承担台州电厂电煤、商售煤炭、建材、钢铁、石油产品等运输,以及集装箱支线运输外,还有一大特色是进口大量废旧电机、机械,支撑着台州庞大的拆解业和废金属再生产业,使区域产业显现循环经济的特色,从而产生台州湾循环经济集聚区的慨念。

陆路交通方面,年建成椒江大桥,南北岸天堑变通途。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在年全线通车,境域至宁波、绍兴、杭州、温州方向的陆路对外快捷交通可在*岩、院桥入口进入。年,甬台温铁路筑成通车,台州市区在*岩王林设站,境域居民得圆乘动车组出行的百年梦想。年,台金高速公路东延至大汾,西部金华、丽水方向快捷交通开通,入口在境内章安。此外,年在建和列入计划的交通项目尚有沿海高速公路和台金铁路,均在境域通过。

在城市建设方面,新城拓展主要亮点在中心城市核心区一块,经近20年开发,基本形成集聚行*、商务、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体育、居住、休闲娱乐等现代城市要素的中心城市服务体系。其次是太和山南至市府大道间的开发,成为椒江老城区的南拓延伸;台州大道以西发展了台州学院校区与众多高品质住宅楼盘;东环大道以东市府大道以南台州工业科技园区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在农村整村拆迁改建;椒江旧城则不断外迁工业,改造旧房,提高宜居品质。讫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2.47平方公里。

年11月,在年撤乡扩镇的基础上,境内陆上原6镇撤销,改设洪家、三甲、下陈、章安、前所5街道,原东山镇并入葭沚街道,形成8街道城市化建制。除处于主城区的海门、白云、葭沚三街道外,其他5街道的建成区也不断拓展。特别是处椒江主城区与路桥城区之间的洪家街道,年通过审议的《台州是商贸核心区城市设计》已将其作为相向融合椒江路桥两城区的“都市核心”纽带来开发。该地已建和在建的东环大道、中心大道、台州大道、白云山南路四条城市主干道连接椒江路桥两个主城区,使其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

年和年启动滨海工业新区和十一塘围涂,是拓展城市发展后备土地资源的大举措。九塘废盐场上的滨海工业新区已全部开发;十一塘主堤年1月合拢,吹填和开发接续开展,此处将成为未来的滨海新城。

在社会事业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体育、旅游、社会保障等项大步前进:

教育方面,发挥民间办学的优良传统,年有方远公司牵头集资筹建书生中学,开国内股份制办学模式之先河;台州高教园区与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分别于台州建市初和年动工建设,高教园区设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台州广播电视大学等,台州学院拥有经贸管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医药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医学院等二级学院。中等、初等教育在新城区新建台州实验中学、白云中学、台州市外国语学校、白云小学、海门小学、台州实验小学、学院路小学等学校,老城区学校不断升级,原椒江一中易地改建,成为台州一中。主城区外各街道中学也经改扩建不断升级,小学则经过归并提升教学条件和质量。

市区两级*府和企业都重视科技兴市战略,在科技上均有相当投入。市级建有中科院台州中心大楼,担任科技孵化的职能,区级也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各大规模企业建有各行各业的科研机构,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其中东港公司早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广设东港助学金,使企业成为大学生的实验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正集团也成为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文化硬件设施在台州建市后大幅提升。年,位于市中心区的市民广场建成,广场两侧的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陆续兴建,在其周边还布置台州市书画院、青少年与妇女活动中心、海洋世界展览馆等,此处即成为境内市民文化生活的集聚中心;另外还建台州书城。区级文化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并易地重建椒江剧院、椒江图书馆、台州图书大厦,新建椒江博物馆、一江山登陆战纪念馆,在海门老街辟*协书画院;另有民间投资的台州心海文化生态园于年成立,从事会展服务。展览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引进省级、国家级高品质展览,也提供当地作者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台州建市后,市级广播电视和新闻报刊在境内设置,使市民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市区两级有《台州日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台州广播电视报》、《台州数字报》、,《新台州》、《台州社会科学》、《台州商人》、《椒江文学》等定期报刊,另有各部门的专业刊物。进入21世纪,互联网迅速普及,又使市民享受到自媒体文化传播。

医疗卫生事业在台州建市后长足进步。市级医疗医院、医院、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台州市中心血站等相继建成。区级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在公办医疗体制下,原街道、乡镇卫生院也与现行街道体制对应,组建为相应的街道(镇)卫生院(或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还设置村卫生室(所)。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在20世纪末开始发展,较具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台州九三门诊部等。

体育事业在设施上大兴土木建设。年动工兴建台州体育中心,内容为一场三馆,即座主体育场合、座体育馆及训练馆、座游泳馆、座网球馆。年承办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接纳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人,为历届省运会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运动会。区级体育设施在原有游泳池边兴建椭圆形体育馆和长条形体操训练馆,共同组成椒江体育发展中心,在为市民提供体育健身场地外,也举办一些赛事。*府重视全民健身运动,斥资在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及农村广设称之为“健身路径”的健身器械。竞技体育素有基础,该阶段也每有椒江籍运动员在国内、国际体育赛事中斩获奖牌。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收入低微,旅游不在人的奢望中。旅游成为普通百姓的需求起自在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步伐之快,已从国内游发展到国际旅游。同时,本地也开始热衷旅游景点开发,依托海岛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打造旅游区,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

自20世纪下叶推行计划经济,除国家工作人员享有财*负担的养老、医疗福利保障外,工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由企业负担,农民的养老医疗由生产队集体负担。由于企业有兴衰,农村集体经济微弱,生产核算单位实际无法背负人员的福利重担。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机制。从而使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由城镇而逐步覆盖农村。

台州设市椒江设区后,作为台州市中心城区,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全区正努力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提升品位,促进在台州市域的首位度。

八累代际遇干戈危难

椒江境域地处河口港湾,为台州海上门户。汉初台州湾口发生多次兵戎冲突,如闽越围攻东瓯、武帝派兵营救、汉*浮海讨伐余善、东越两次迁徙江淮,莫不依靠沿海航道进行。

汉元鼎六年(前年)平定东越王余善谋反后,汉武帝因闽越人剽悍诡谲,以迁徙来空虚地方势力。但随即将东越故地设为会稽郡鄞县辖下回浦乡,并于元封五年(前年)在回浦设会稽郡东部都尉。自此,章安成为海防重地,是故凡遇社会动荡,椒江口每有干戈危难波及,主要发生于改朝换代之际或天灾人祸逼民叛乱时期。

东汉阳嘉元年(年),会稽(绍兴)曾旌起事,攻击句章,杀句章、鄞、鄮三县令后,转攻会稽东部都尉(章安),汉顺帝为此诏令沿海屯兵戍守,这是中国海防驻*之肇始。

三国吴后期,孙权第五子孙奋因擅杀封国属官被流放章安,封章安侯。吴末帝凤凰三年(年),谣传末帝孙皓已死,孙奋当继王位,末帝遣*攻临海郡(指郡治章安,下同)。临海太守奚熙“发兵自卫,断绝海道”,结果被部属诛杀。章安侯即被废除,孙奋及五子均被诛杀。

东晋时,浙东五斗米道猖獗,统治者疑其行为不端,杀道首孙泰。孙泰侄孙恩逃亡海岛聚众谋反。此时又及权臣司马元显在浙东八郡征发免除奴隶身份的佃农服兵役,引起反弹。会稽謝针、吴郡陆瓌、吴兴丘尪、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8郡五斗米道徒纷起响应孙恩。孙恩在四处出击的同时,三度攻入临海郡,并在此安营扎寨。

孙恩之乱首次祸及临海是隆安三年(年),在周胄内应下攻陷郡城章安,太守司马崇弃城逃遁。二次在隆安四年,孙恩攻浃口后转寇临海,欲将临海作为后方基地,在*岩灵石“毁木为船”,并在峤岭筑城寨。巩固根据地并建造充足船队后,孙恩又北上攻海盐、沪渎,威胁建康。结果为刘裕所败,于隆安六年退回临海。此次返回,却被退守灵江上游龙顾山(即今所称大固山)的郡守辛景击败,仅剩数千人的孙恩感大势已去,投海自尽。

孙恩之乱对临海的破坏严重,《宋史·藏质传》所言“郡经兵寇,百不存一”为文学性语言,不可当真。但据史料户籍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年)时临海郡(整个浙南)有户,而至南朝刘宋时,已分为临海、永嘉两郡的户籍是临海户、永嘉2户,相加不过户,减少43%。更严重的影响是,此战乱竟使后人认为章安是不可守卫之地,打了胜仗的灵江上游大固山才是易守难功的福地。致使往后移郡治于大固山。这一迁,遂使抛弃港口的台州急速落后于宁波、温州。

南朝梁陈换代之际,“郡邑岩穴之长,村屯坞壁之豪”势力嚣张,浙江形成侯景之乱(—年)。闽中陈宝应“纠合乡闾”,趁侯景之乱扩张势力,横行三吴,进犯浙东,“自海道寇临海、永嘉及余姚、诸暨”。粱太平二年(年),陈霸先灭粱称帝,陈天嘉五年(年),官*水陆围剿陈宝应,陈宝应逃至福建莆田被俘处斩。

隋唐施*基本重在中原内陆,浙东被目为海疆边陲,贬谪罪臣之地。从杜甫赠贬官郑虔诗句“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就可看出时人对台州的印象是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也正因此,海疆相对安定而少战事。五代动荡时期,中原交兵不息,吴越奉行保境安民,也较安定。宋代经济繁荣,但官僚腐败,致南北方均发生起义暴动,但台州沿海仍相对稳定。北宋腐败导致外族入侵,占据半壁江山,高宗赵构被金兵追赶下海,漂航至章安,为国耻的伤痕。此典故常被历代一些腐儒作为地方胜迹,引以为傲,岂非乖谬?

经济继续发展、官僚继续腐败的南宋,最终灭亡于蒙元入主中华。宋亡国经手人是台州人谢太后,抱五岁小皇帝赵显于德佑二年(年)降元。不愿投降的文天祥出逃,经过境内章安,作《入浙东》慨叹厄运。改朝换代中,台州知州只是奉表降元,地方并无兵戎血刃。

但蒙元对汉人的高压却在元末激起路桥人方国珍起义。方氏以盐民身份因吏治不公于至正八年(年)下海为盗,梗阻海道,抢掠漕粮。但既不伤害民众,也不与官府恋战,也无野心称王,而是每获胜利便要求招安。在起事至被朱明收降的19年间,方国珍始终在接受蒙元和朱元璋招安的两条路上周旋,拿他自己的话说是“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在元明换代之际,全国多数区域都遭遇战争,方氏割据的浙东三路基本无血刃,只在后期因看错形势,未及时倒向朱明,才发生有限征剿。

明代的倭患起自蒙元对日本的征讨和绝交:商贸的断绝,酿成海盗劫掠。延至明代,倭患成为朱明王朝切肤之痛,也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明王朝始以和平外交对付,但日本内部分裂,未有效果;也以筑沿海卫所来保护边民,椒江口因而布置海门卫城和前所所城;明*还曾在望海蜗以武力围剿来震慑倭寇,但仍难根绝。朝廷错误认为倭患不绝,缘于本国民间海商、奸人勾倭入境,遂行严厉海禁,阻断民间海外通商。但海禁难绝暗中流通,反助长走私。至嘉靖前期(—8年)形成舟山六横岛双屿港走私基地,一些走私纠纷引发烧杀抢劫。

明嘉靖二十七年(8年),浙闽海道巡抚朱纨组织水师从海门港出发围剿双屿港走私基地,走私集团四散,形成此后十余年的浙闽沿海“倭患”大爆发。嘉靖三十四年(年),戚继光调浙江抗倭,次年任宁绍台参将,三十八年调任台金严参将,在浙期间驻海门卫四年,在台剿寇九战九捷,为保护一方安全作出卓越贡献。

明清换代之际,江南经历南明*权苟延残喘和郑成功、张煌言反清。苟延浙江的南明是鲁王监国,在浙存续时间是清顺治二年至七年(—年),但在宁绍台大面积顽抗仅一年时间,以后是逃亡厦门,又折回健跳、石浦、舟山等基地。在鲁王与清*对峙钱塘江期间,台州海门一带成为其兵员和粮饷后备供给基地。鲁王败亡也从海门乘船撤退石浦、舟山。

郑成功部北上反清曾三顾台州区域,一次在顺治十二年(年),北上舟山的部队派人潜入海门招降台州协副将马信,让其承造38艘战船;次年,郑*入海门关,并在临海以*变解除清官权力,“劫仓库”,获取*需物资。第二次在顺治十四年,郑*攻陷*岩县城和临海府城,“城中免俘掠”,目的在征集粮饷。第三次在顺治十五年,海门发生围城战斗,《台湾外记·郑氏始末》所载是为追讨叛逃将领刘进忠。

郑成功反清未果,退踞台湾,仍对清王朝构成威胁。为肃清沿海抗清势力,清廷于顺治十八年(年)颁布旨在防止沿海边民“资敌”的“迁海令”,废弃东南沿海纵深几十里土地。境域滨海土地遭“迁界”,造成长达22年的边民流离失所和地方经济萎缩。

满清入关,以少数人统治中华辽阔版图,力有不逮。遂借助明降将之力控制江南,分别给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封藩。结果酿成“尾大不掉”,威胁朝廷。康熙帝以“削藩”清除藩王,却又酿成席卷江南的“三藩之乱”。耿藩之乱波及境域。清初,撤沿海卫所建制,海门仅为小兵寨。康熙十三年(年)八月,耿藩都督曾养性率温州降兵10万余航海进入椒江口,如入无人之境,沿江直捣*岩城、临海城。

在金商《海门志稿》和项士元《海门镇志稿》中,均有耿藩乱*在海门屠城的记载,但清《台州府志》、《*岩县志》、《临海县志》均无一言叙及海门屠城。《海门志稿》所记“相传吕胡长髯(乱*将领)”出小旗让八姓免死,“余皆湮没”云云,也只据传说,缺乏实证,且无屠杀动因,亦难操作,当宜存疑。

满清王朝承袭明代海禁,并变本加厉。腐朽的官本位帝制只会产生唯上是从、漠视民生、横征暴敛的施*效应。一起发生在台州湾畔,因地方官为迎接巡视大臣而烧除渔民晒鲞厂棚,导致渔民报复,借“贼船”杀伤官兵的事件,终于使康熙皇帝明白所谓“海盗”都因官府夺人生计所逼成。但明白也无济于改变腐败现状,自康乾朝至晚清,海盗、土寇作乱接连不断,史上境内影响最著的兵祸是“蚱蜢乱”、“长毛乱”,最著的土寇是金满。

清道光十八年(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查处鸦片,在禁烟同时曾招募多渔民配备夹板船应战,挫败英*多次挑战。二十年,林则徐遭诬陷被革职,名水勇的船队居然失管,因粮饷无着,最终变为剽掠为食的海盗。因夹板船貌似蚱蜢,也称蚱蜢船。咸丰元年(年)十月,蚱蜢船队在台州湾洋面追逼10艘运木商船,适遇定海、*岩、温州三镇兵船联合出巡护航,居然还被蚱蜢船海盗打跑,逃进台州湾椒江口。蚱蜢船追进椒江口,此时海门卫早废,*事镇设*岩,三镇兵船逃进永宁江,海盗跟进如入无人之境。由于不熟悉内江水道,海盗只在椒江靠泊多日,引发北岸村民携家逃难,致使海门遭焚劫,城厢内外民房遭灰烬者两千余间。这就是民间记忆深沉的“蚱蜢乱”。

“长毛乱”是民间对太平天国战祸的称谓。台州“长毛乱”历时仅在咸丰十一年(年)十月至同治元年(年)七个月。太平*由金华进入台州之初,基本是土寇纷纷响应,官员闻风逃逸,由于太平*东征到新地方实际仅是搜集*饷、抢劫富户,百姓负担更重于清官府税赋,最终激起民团抗争,产生一些残酷的拉锯战。境内栅浦、葭沚、北岸不同程度遭战火,葭沚二府衙门、天后宫被焚。海门人审时度势,设三和局调解太平*要饷,得以免遭俘馘。因台州郡县克复全赖民团,清廷特准台州蠲免二年钱粮。

土寇金满为椒江北岸杜桥后地村人,因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于光绪五年(年)伙同桐坑人蒋世炳啸聚桐峙山为匪抢劫。由于金满劫富济贫,在民间颇有威望,地方土寇常假托其名,形成“遍地皆金满”,使官府剿不胜剿。最后在光绪八年(年)由天台廪生谢梦兰劝降招安。

清亡于辛亥革命,因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得免大动干戈。后续*阀专*和革命*北伐,境域均无兵戎影响。

民国26年(年)庐沟桥事变后,特别是翌年淞沪抗战爆发,海门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民国29年(年),投敌的汪精卫被日*树为傀儡伪*权首脑,海门民众召开讨汪大会,塑汪精卫夫妇跪像置“城门头”抗日将士纪念碑前。同时,在国共两*的推动下,东山中学成为台州抗日宣传基地,青年师生利用墙画、演剧、杂志、农民夜校等手段投身救亡宣传,有效鼓动青年从*抗日。

日*侵华战火在20世纪30年代末波及境域,民国27年(年)9月至30年(年)4月,日*连续炮击、轰炸海门城区,码头、仓库、商店、东山中学、台州中学、印山中山纪念堂、医院、台州病院等尽被炸毁,百姓住房、人员毁损伤亡以千百计。30年4月18日

,日*趁夜偷袭,台州守备区指挥官蒋志英见报不信,致使千人日*在次日凌晨2时不费一弹登陆海门。接着,日*占领前所、章安,进犯*岩、临海县城。5月3日,日*撤离海门入海,撤离前纵火烧城,海门又烧房屋多间,杀多人。最可恶的是专拣文教设施加以破坏,除炸毁的东山中学、台州中学外,慈幼小学、原水产学校校舍、海门民众教育馆、印山俱乐部、大衙门等悉数烧毁。同时还炸毁和劫掳大量船舶。

境内陆上抗战虽乏善可陈,但在大陈岛洋面,却有多股海匪被收编为外海护航队,在海上抗日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王采平部和王相义部表现突出。

20世纪40年末,国共内战爆发。*权交替过程中,在共产*地下组织的策反工作下,台州各县基本和平过渡,境域仅有水警队作短时间局部抵抗逃遁海上。但国民*残*在年后仍踞守台州湾口大陈岛、一江山岛等岛屿,对航运、渔业产生威胁,并不时骚扰沿海。年1月18日,解放*组织海陆空三*联合作战,攻克一江山岛。时一江山岛守*人,阵亡人,俘虏人;解放*上岛总数人,阵亡人,伤人。2月8—9日,大陈岛国民*守*在 帮助下,携岛上居民人去台湾。年5—11月,温州、海门等名青年组织“志愿垦荒队”上大陈岛重建家园,另有温岭县余名渔民上岛恢复产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2/14 2:04:00
各位新生和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新闻学校新生定于9月1日上午开学报到,报道地点:烟台福山区聚福路号,新闻学校教学楼一楼。我校全体师生热烈欢迎您的到来~~

01

开学需准备的材料

1、录取通知书2、学生身份证复印件1份(正反面复印在一张A4纸上);3、户口本复印件1份(本人页和索引页复印在一张A4纸上);4、标准两寸蓝底和红底彩照各4张(共8张);5、团员需带团员证和入团志愿书6、行李自带、学校只提供床单被套枕巾;床铺尺寸:0.8米×1.9米;被套尺寸:1.5米×2米;7、家庭建档立卡户、连片特困、低保户请提供证明材料。8、餐具不用带,餐厅提供,需要自备日常生活用品

9、备好元现金用于饭卡充值。

10、交费方式:现金、

1
查看完整版本: 烟台新闻学校新生报道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