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医院、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视觉健康与近视防控暨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科、眼视光专家和学者,在“近视研究与综合防治”“多元化视光临床”“眼健康公益与社会责任”3大专题版块,为现场多位业界同仁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年终知识盛宴。
会场一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西湖论坛已举办多年,并成为了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的一张“金名片”。随着眼视光学科在全国的快速发展,眼视光西湖论坛也成为了整个西湖论坛系列中的重要版块。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诸多大型眼视光会议不得不改期、延期或以线上形式举办,本届西湖论坛能够在线下举办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这场年终眼视光大会,提振行业发展信心的同时,也为业界同仁提供一个有“温度”的交流学习平台。
姚克
论坛由论坛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主持。
倪海龙
Part01
近视研究与综合防控
《儿童青少年眼轴标准的建立和应用》
许迅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医院
许迅教授结合上海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在国内外都位居前三的现状,介绍了上海市特别建立的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了解远视储备,近视程度发展快慢,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监测其他眼病)的过程:经过12年的发展,上海屈光建档不断推陈出新,升级迭代,经历了1.0表单时代、2.0手册动态管理时代、3.0全程信息化时代和4.0互联网+时代。如今,上海已建立了针对幼儿园中、大班儿童和中小学校学生的屈光发育档案,并由专业人员每年进行1次屈光筛查。通过绘制6~11岁儿童轴率比生长发育百分位曲线和深入分析眼轴变化在6~11岁近视及近视低危儿童中的分布,许迅教授强调了眼轴增长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眼轴是近视防控客观而精准的指标——眼轴正常增长速率为0.15~0.19mm/年;眼轴较长的儿童须保持更低的增长速率才能有效避免近视发生;近视发生前两年眼轴进展已有提速;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阅读时间,可降低眼轴增长速度,预防近视发生。《近视防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吕帆
温州医医院
医院
从年到年的50年间,随着用眼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近视患病率增长了2~3倍,近视患病率不断升高,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高度近视患病率激增,这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加强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吕帆教授提出,应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用科学普查数据阐述近视问题的趋向,通过介绍团队的近视普查及队列研究的高效快速普查模式,提出检测非专业化联合大数据的“浙江模式”;其二,加强对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近视发生和发展中作用的分析;其三,支持“户外活动”作为近视防控有效手段的科学研究;其四,通过临床“光学矫正”缓解近视进展的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镜、特殊设计的框架眼镜等对近视防控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临床“阿托品”的研究则表明低浓度阿托品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最后,她通过团队研究成果指出,高度近视患者在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时就已经发生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因此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其发展为病理性近视。
《重视儿童白内障围手术期管理》
姚克
医院
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
姚克教授对儿童白内障与成人白内障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说明,并指出术前、术中、术后3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注意事项。他还举了部分研究观点,论证了“儿童白内障是否可以保守治疗”的问题。同时,他提到,出生4~6周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致密白内障应及早摘除,矫正无晶体状体眼的屈光不正,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视觉剥夺性弱视。此外,姚克教授还分析了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年龄选择:大多不主张在1岁内进行,因为术后炎症反应强烈难以控制,而且难以确定合适的度数和大小;1~2岁内较有争议;大于2岁则没有争议。最后,他指出,人工晶状体度数的确定应遵循“提供良好屈光矫正,获得满意视力,让患眼发育后不至于形成高度近视”的原则。《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三种表型与诊治》
李筱荣
医院
李筱荣教授指出,高度近视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与病理性近视,并分析了其发病情况、病因和发病机制。他认为,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3种表型分为萎缩性*斑病变(MAM)、新生血管性*斑病变(mCNV)和牵拉性*斑病变(MTM),并分别讲解了各自的眼底表现和相关诊治方法等。李筱荣指出:1.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表现多样;2.*斑病变以上述的3种表型为主,均可严重影响视功能;3.治疗相对困难,MTM中裂孔闭合较难,视网膜复位率低;4.相比其他CNV疾病,mCNV的抗VEGF治疗效果是最佳的,且复发率稍低。《高度近视Smile与ICL思考》
周行涛
复旦大医院
周行涛教授通过Smile矫正近视7年远期临床研究发现,98%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进而表明矫正近视远期稳定性与预测性良好,但其矫正近视的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认为表层手术后类前弹力层样结构产生通常在术后6~12月形成,且成分和功能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该结果缺乏组织病理学依据,且均为回顾性研究。此外,周行涛教授还详细介绍了ICL手术的发展历程、应用范围、术前检查、手术流程、术后随访、手术适应症等内容,指出ICL顺应了屈光手术的发展方向,正在进入加速期。
《青少年近视眼环境危险因素的定量监测和干预》
杨智宽
医院集团
近视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通过大数据采集工具定量检测青少年近视眼环境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针对这一问题,杨智宽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云夹干预青少年儿童的行为调查数据结果,他表示,云夹能显著改善学生的不良用眼习惯,且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后仍能维持一段时间。他总结道,云夹为客观监测近视眼相关环境危险因素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能够为青少年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的病因分析提供客观精准的数据支持。
《角膜塑形近视防控大数据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杨晓
中山眼科中心
杨晓教授指出,目前有多种有关近视干预的措施,而角膜塑形镜作为近视防控的重要产品之一配戴后的近视控制效果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带领的团队基于角膜地形图的预测因子,进一步量化角膜会发生的变形以及近视离焦,从而预测其疗效。分享中,她通过诸多研究提出了ASCPS参数可以预测OK镜有效性,并指导OK镜的优化设计的观点,并介绍了面对目前难以在庞大的地形图数据中心提取变量、建立模型的难点,其团队通过借鉴肿瘤研究领域分析高纬度数据的经验,使用LASSO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建立模型的方法。她提出,希望未来能够基于病历系统AI模型,准确预测近视进展的情况。
《阿托品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循证思考》
李仕明
首都医科医院
李仕明教授强调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且存在发病年龄小、近视度数高、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等情况。根据世界视觉报告的资料显示,为了缩小覆盖缺口所需的总费用为亿美元,其中白内障手术69亿美元,屈光不正74亿美元,并在应对策略中建议仅在儿童中筛查屈光不正,以避免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对其学习成绩产生不利影响。李仕明教授指出,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筛选出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控制近视进展效果较好的产品。此外,他还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报告分析了阿托品的使用效果,并认为低浓度阿托品的目标适应患者是近视进展快的儿童青少年,且需要对其安全性、反弹效应进行综合权衡。
《近视发病机制研究》
周翔天
温州医医院
医院
周翔天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环境因素是近视发病率激增的主要原因。在《温州市小学各月份学生近视情况》调查研究中发现,同龄8月比9月出生的小学生近视率高7.73%,原因可能与上学时间密切相关,但在近距离工作对近视的影响研究方面,由于目前缺乏快速预测指标,难以开展前瞻性干预研究。接着,周翔天教授对光学机制到生物学机制的近视病因学研究作了详细说明,指出上世纪70~90年代认为是过度调节学说,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则认为是眼球内稳态发育异常学说,认为异常视觉输入破坏内稳态发育导致近视。此外,周翔天教授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巩膜胶原减少是巩膜变薄、形成近视的原因。从实验结果可见:1.巩膜缺氧是细胞外机制重塑形成近视的触发因素;2.近距离工作导致脉络膜血流减少诱导巩膜缺氧;3.近距离工作等诱导近视的视觉信息可通过破坏视网膜多巴胺内稳态失衡,引起脉络膜血流减少,使巩膜缺氧,导致巩膜细胞外基质减少,最终形成近视。
《如何讲好一堂近视防控校园科普课》
倪海龙
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
近视防控的严峻性不言而喻,在面临近视防控的复杂性时,发挥科普的强大力量势在必行,科普的主要特性包括专业性、通俗性、针对性、互动性以及创造性,那么,如何讲好近视防控的故事,让孩子、家长、老师、学校增强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意识?长期践行公益科普的倪海龙主任分享了4类方式:其一,通过校园科普讲座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置不同的内容传递护眼知识;其二,通过创作科普图书,将护眼知识以漫画这一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将艰涩难懂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味的内容;其三,通过行业内学术论坛的举办,将近视防控新进展、新理念、新方式进行分享;最后,借助媒体强大的宣传力,通过文字、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多样化的正确信息传播。通过科普,我们将科学知识进行传递的同时,也能助推近视防控进一步发展。
Part02
多元化视光临床
《儿童白内障手术时机及视功能重建》
叶剑
陆*特色医学中心(医院)医院
叶剑教授首先从时间和病因上对儿童时期的白内障进行了分类,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了先天性白内障的情况。在儿童盲中,由白内障所致的比例为22%~30%,双眼先天障占比5%~20%,且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白内障是发达国家的5倍。叶剑教授还分析了早期检出的意义及其临床特点与困难,提出了手术时机非常关键这一观点:及时手术可增加立体视的形成,减少斜视和眼球震颤的发生。最后,叶剑教授分析了关于术后视功能重建的问题,尤其是术后的屈光矫正、弱视训练,以及单眼术后视觉重建、双眼术后视觉重建的关键期、无晶体眼的矫正、精细运作能力等。
《内斜视的光学治疗》
刘虎
南京医院
刘虎教授首先提出“科学矫正屈光异常是斜视、弱视治疗的基础”的观点,并介绍了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中关于内斜视的分类,着重强调了先天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中的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并对内斜视光学治疗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享。此外,刘虎教授还强调了先天性内斜视可以有调节因素,且术前必须去除调节因素。最后,刘虎教授指出,未矫正的远视、调节性集合、分开融合不足是调节性内斜视发生的三大要素;矫正远视、去除异常的调节因素、恢复正常的AC/A是内斜视光学治疗的基本原则。
《视觉信息加工的金字塔模型——视觉训练的基石》
李丽华
医院视光中心
李丽华教授从当前临床上所遇到的如儿童青少年阅读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出现漏读、阅读速度较慢、阅读理解能力差等问题出发,指出视觉是非常复杂的,是人眼、大脑共同完成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的全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解决的屈光矫正是整个视觉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的底部,因为视觉的正常运行还会涉及到眼睛的调节、集合、眼球运动、视知觉是否正常的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视觉信息获取。因此,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需要做到如下5步:1.矫正屈光,即通过系统性的检查,给予患者合适的矫正方式,如手术矫正或配镜等的屈光矫正方式;2.处理调节异常;3.处理集合异常(调节、集合训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专业的人员按照7个阶段进行);4.处理眼动异常,即避免无用的、重复的扫视,提高阅读速度等;5.处理视知觉异常,如视觉信息处理的全面能力、处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最终解决症状带来的问题。
《干眼和视疲劳的临床鉴别》
晋秀明
医院
浙江大医院眼科中心
晋秀明教授从干眼治疗过程中病人投诉率高这一现象入手,指出除了诊断错误、治疗方案错误外,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视疲劳。其实,干眼和视疲劳之间存在诱因相似、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混淆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临床中更好鉴别干眼和视疲劳之间的区别呢?晋教授从二者的定义、诱因、症状、鉴别要点详细分析,认为二者鉴别的要点需从主要症状、年龄、精神状态、诊断性治疗、干眼检查、视光学因素等入手。对于干眼和视疲劳的治疗和预防上,晋教授指出无论干眼还是视疲劳,都提倡防大于治,积极矫正屈光不正,减少视频终端的使用时间,调整作息时间,排除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提升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
Part03
眼健康公益与社会责任
视光日历发布
在近视防控过程中,该如何让爱眼护眼知识更好地走进校园、走进社会大众、到达每个家长与孩子们身边,让“大朋友”和“小朋友”意识到与行为习惯相关的近视防控关键在自身,从小自觉培养并坚持良好的爱眼、用眼、护眼好习惯?科普宣教是最好的抓手。我们常说防胜于治,上医治未病,科普要先行,这也是科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这离不开企业与媒体的助推,本届西湖论坛中,浙二眼科中心倪海龙主任联合钱江晚报和蔡司光学重磅发布视光日历,将为近视防控及爱眼护眼科普的有效实行注入巨大能量。
圆桌论坛
现场提问
为了更好发挥企业、媒体在近视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论坛还同期举办了有关“眼健康公益与社会责任”的圆桌论坛,期间,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悦群、依视路大中华区视力保健事业部总裁林国樑、大连板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基(孙现强代为发言)、蔡司光学中国营销总经理杨晓光、钱江晚报资深记者谷伊宁分别就各自领域在眼健康公益领域所做的努力作了深入分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各自的方式,怀揣着心怀社会公益之心,践行社会使命。
陶悦群
林国樑
孙现强
杨晓光
谷伊宁
倪海龙
防控近视一路同行
在以“防控近视一路同行”为主题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专访环节中,倪海龙主任以对话访谈的形式与依视路大中华区视力保健事业部总裁林国樑和钱江晚报资深记者谷伊宁就当下近视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近视防控中该如何让家长、孩子信任医生,《近视管理白皮书》的运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合影
独家拍摄
本刊记者:
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依旧以线下形式举办,为业内提供了难得的分享与交流机会,想必这背后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倪海龙主任:
目前,在*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取得了战略性的重大胜利。在疫情防控的新常态下,为了能够让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成功地在线下举办,我们做了大量的疫情管控措施,例如要求参会代表出示健康码;所有人员在参会期间全程佩戴口罩;要求参会代表签署健康申报表等。可以说,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凝聚了所有工作人员和参会代表的共同努力,相信本届论坛也能够带给参会者们不一样的交流体验与收获。
本刊记者:
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有哪些亮点?
倪海龙主任:
年是比较特殊的年份,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业内许多学术交流会议都被迫延期、改期、取消。因此,第六届眼视光西湖论坛的顺利举办十分难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将目前有关近视防控研究的最新知识传递给同行们,以继续推进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此外,我们还将会在论坛期间推出视光日历,以漫画的形式向家长和孩子们科普近视防控的相关知识。并且,本届论坛还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公益责任,邀请了眼视光行业的大咖们分享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为社会做了哪些有意义的工作,相信会有很多大家所期待的内容将在论坛举办期间为大家一一呈现。
本刊记者:
西湖论坛已经成功举办6届,作为业内的学术交流会议,西湖论坛与中国眼视光行业共同发展,一路走来,您认为西湖论坛在这6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倪海龙主任:
西湖论坛举办6年来,有3个坚持不变的宗旨:1.开放性,论坛每年都聚集了眼科、眼视光、眼镜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2.学术性,每年的论坛都邀请到了全国各大眼科、眼视光领域的专家们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临床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等;3.包容性,西湖论坛每年还都覆盖了与视光相关的眼科亚临床专科的研究内容。除此之外,西湖论坛每年还在形式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如年,在分享专业内容之余,推出了爱眼日记板块,增强了专家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今年的西湖论坛,我们也推出了视光日历和近视防控漫画书等全新的创作内容。因此,希望所有的专业人士能够一起为近视防控工作的开展共同努力。
特别支持:浙二眼科中心视光团队
视频拍摄/记者:张迎新别昊(发自杭州)
编辑:彭冬林
视频制作:陈东
排版:陈瑜
投稿邮箱:jeremy.bie
cn-eyew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