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及走向
TUhjnbcbe - 2021/2/4 5:07:00
白癜风检查 http://m.39.net/pf/a_4591222.html

连续多年在温州报纸上点评中考作文,现在把这些点评及题目汇总一起(07年至13年),方便大家更加清晰了解温州中考作文的走向。——吴积兴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惜》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如下:

(1)爱惜:珍~/~寸阴/~墨如今。(2)可惜;惋惜:痛~。(3)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绘画、做文章等不轻易落笔,力求精炼。

[惜福]指享受不肯过分。

参考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比较新颖,以“惜”为话题,采用《现代汉语词典》词条(词语解释)的形式作为导语,而导语成为理解话题的关键,通过导语中的词条,演绎着“惜”的内涵,从而指引着学生写作的思路。“惜别”中的“惜”是“舍不得”,“惜阴”中的“惜”是“珍惜”,“惜老”中的“惜”是爱惜。如果学生把惜简单理解为珍惜,如果没有独到的想法就会较普通,因为“珍惜”这个话题较为普遍。而“惜”的其他几个含义,平时学生涉及较少,如果能有自己的看法,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品来。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中考题目仍然延续着近几年来“贴近学生”的思路,如果说年的“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是
  今年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连导语也省了,没什么审题障碍,贴近学生,
  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取材空间,但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情境,“那一刻”是对情境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学生
  如果说,“那一刻”决定文章是否偏离,那么“开始”将决定文章的高低。“开始”一词别有意味。在“那一刻”引发下,可以对以前深入理解而延伸,也可以彻底否定而获重生;可“小我”,也可“大我”;可肤浅,可深刻;可感慨,可思索……不一而足。所以,“开始”什么,考验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力。

题目是好题目,写也容易,套题好像也很容易,其实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可谓是本次试卷的形象代言人,汇集了本次试卷的很多特点。

题目确实不错。而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题目《做一个行者》确实比较陌生。题目中“行者”类似一个专有名词,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也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写作思路,命题者用了两段的导语,解释“行”的意思。导语中,“行”被界定为相对“知”而言的“行动”。如果说导语是命题者对学生写作思路的引导,却无意间会被学生视为对题目的限定,学生甚至可能把这个限定作为是否套题的依据,虽然有“行动吧,感悟,收获”,学生仍会紧扣“行动的人”,而不大敢冒险一试。

想写好这个题目,仅了解“行”的内涵还不够,从“行”到“行者”,是一个变化。前面还有一个“做”字,更要花些心思。“行动”是个抽象的词语,如果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抽象”的行动上,更多的学生会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而一旦无奈选择议论性的文章,必定很难写好。学生应该先把“行动”具化为一种行为,再明确行动的目的。比如《精卫填海》中填海就是精卫的行动,行动明确了,目的也有了,就容易写出自己的独特文章。

(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_______童心》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真实。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以“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

与去年《做一个行者》的命题作文不同,今年中考作文采用半命题形式,以“____童心”为题。“三幅漫画、一段导语加上几个提示词语对考题充分阐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利于作答。”温二中语文老师吴积兴认为,以童心为题引导学生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让考生不会觉得陌生

“这个作文涉及的主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考生在复习中肯定写过类似主题的作文。”温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省教坛新秀吴积兴认为,但是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一种限制性的标题,“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提供了一个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空间,这样一来,考生套题难度增大,“过去学生经常会准备一些题目,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有的还会背诵一些范文,遇到适合的题目就可以往上套。但是这个题目即使考生想套题也要重新构思。”

“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看考生在行文中到底‘懂了什么’,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文章高低在这里凸显。”吴积兴认为,这几年,温州中考作文题都在引导学生一种争相思维的思考,去年的《向前走》就是让学生从人生角度,不断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今年的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不能让人生过得太粗糙,要让生活慢下来,精致起来,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

(年6月16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

————————————————

扫描下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及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