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温州都市报永昆闻天下南戏续佳音
TUhjnbcbe - 2021/1/25 5:53:00

来源:温州都市报年11月15日第16版

楠溪江宋文化·永嘉南戏温都记者杨晓宴

南戏,百戏之祖,诞生于北宋年间,起源温州。

永昆,南戏分支,六百载昆腔流传,“草昆”闻天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文化。楠溪江畔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特以永昆为代表,远有昆曲大师俞振飞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近有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盛赞永昆“化雅为俗”“由俗入雅”“雅俗共赏”。

永嘉昆曲,几经百年沉浮,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南戏故里结永昆几经沉浮,曾经历禁戏和停演

北宋末年,金兵屡屡进犯,到处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而温州地处偏僻,三面环山,未遭兵戮。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僻,当时的温州相当于战乱年间的一处“世外桃源”,同时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较发达,这些都为南戏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天时地利条件。同时,温州民间俗好歌舞,《弘治温州府志》称温俗“少争讼,尚歌舞”“颇善讴,虽儿童唇吻亦协宫徵”,“永嘉学派”的先贤们于宋代创办的各类书院等,都为南戏在楠溪江流域诞生奠定了人文基础。

经过不断发展,南戏之花汲取昆山腔优点开出了“永昆”之果。永嘉昆剧行腔明快流畅,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的声腔,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的声腔,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但有别于其他昆曲清丽悠远的“水磨腔”,永嘉昆曲自诞生就面向草堂百姓,无论是所唱故事本身,抑或表达形式,包括唱腔、节奏、用词,都更“接地气”,也被称为“草昆”或“俗昆”。

永嘉昆剧团副团长徐律分析称,永昆也用“依字(声)行腔”的唱法,节奏比起南昆显得明快。比如南昆有很多赠板曲,也就是所谓的8/4拍子,永昆最多4/4拍,比起南昆又少了很多的枝干腔,因此更加平直。

不过,放眼历史长河,永昆的发展几经沉浮。明清时期,因被认为不利于治安和教化,永昆几度遭遇禁戏;而后京剧的发展、越剧的流行,又使昆曲几度衰落;抗战时期,永昆停演,多数艺人另谋生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永昆与时代共起落;上世纪90年代初,永嘉县全力搞经济发展,受困于有限的财力,对永昆支持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

永昆,路在何方?

“杜丽娘”走进丽水古街

千禧之喜,一次演出一炮而红

现在,永嘉昆剧团是全国八大昆剧团之一,也是除了新创办的昆山昆剧团之外,唯一县级昆剧团。虽然仅有约40人,但每年要演出~场,近年来已在全国近20个城市进行巡演。

重现风光,和永嘉昆剧团前身永嘉昆剧传习所的一次演出密不可分;但深究起来,这也离不开永嘉自北宋起积淀的深厚戏曲文化底蕴。

那是0年,中国首届昆剧节在苏州举行。彼时永昆传习所一共只有10来人,演员不足其中一半。为了演出需要12个角色的古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永昆传习所还特邀了几位昆曲表演老前辈作为“外援”,最后总共有6名演员,一人换装分饰几角。更让人惊奇的是,比如门、椅子这样的道具,也是由演员“模型”出演,甚至可以说有点“窘迫”。但没想到,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讨巧的设计,让永昆在全国性平台一炮而红。

徐律回忆道,和当时很多其他昆剧团的“大制作”相比,永昆的这一出《张协状元》实在是别出心裁,令人难忘。“那次全剧6个演员,5人获奖。昆剧节上,几乎所有人碰在一起都在讨论我们的永昆,因为我们真的太特别了。”

正是这一次演出,成为永昆千禧年以来的重要转折点,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性乃至全世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都市报永昆闻天下南戏续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