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家有考生必看历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及独家
TUhjnbcbe - 2020/12/30 14:16:00
武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8.html

感谢您
  今年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连导语也省了,没什么审题障碍,贴近学生,
  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取材空间,但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情境,“那一刻”是对情境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学生
  如果说,“那一刻”决定文章是否偏离,那么“开始”将决定文章的高低。“开始”一词别有意味。在“那一刻”引发下,可以对以前深入理解而延伸,也可以彻底否定而获重生;可“小我”,也可“大我”;可肤浅,可深刻;可感慨,可思索……不一而足。所以,“开始”什么,考验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力。

题目是好题目,写也容易,套题好像也很容易,其实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可谓是本次试卷的形象代言人,汇集了本次试卷的很多特点。

题目确实不错。而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题目《做一个行者》确实比较陌生。题目中“行者”类似一个专有名词,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也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写作思路,命题者用了两段的导语,解释“行”的意思。导语中,“行”被界定为相对“知”而言的“行动”。如果说导语是命题者对学生写作思路的引导,却无意间会被学生视为对题目的限定,学生甚至可能把这个限定作为是否套题的依据,虽然有“行动吧,感悟,收获”,学生仍会紧扣“行动的人”,而不大敢冒险一试。

想写好这个题目,仅了解“行”的内涵还不够,从“行”到“行者”,是一个变化。前面还有一个“做”字,更要花些心思。“行动”是个抽象的词语,如果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抽象”的行动上,更多的学生会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而一旦无奈选择议论性的文章,必定很难写好。学生应该先把“行动”具化为一种行为,再明确行动的目的。比如《精卫填海》中填海就是精卫的行动,行动明确了,目的也有了,就容易写出自己的独特文章。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_______童心》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真实。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以“——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

与去年《做一个行者》的命题作文不同,今年中考作文采用半命题形式,以“____童心”为题。“三幅漫画、一段导语加上几个提示词语对考题充分阐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利于作答。”温二中语文老师吴积兴认为,以童心为题引导学生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题目让考生不会觉得陌生

“这个作文涉及的主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考生在复习中肯定写过类似主题的作文。”温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省教坛新秀吴积兴认为,但是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一种限制性的标题,“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提供了一个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空间,这样一来,考生套题难度增大,“过去学生经常会准备一些题目,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有的还会背诵一些范文,遇到适合的题目就可以往上套。但是这个题目即使考生想套题也要重新构思。”

“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看考生在行文中到底‘懂了什么’,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文章高低在这里凸显。”吴积兴认为,这几年,温州中考作文题都在引导学生一种争相思维的思考,去年的《向前走》就是让学生从人生角度,不断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今年的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不能让人生过得太粗糙,要让生活慢下来,精致起来,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

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社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

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

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

那么――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

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60分)

这个题目,许多人感觉似曾相似,从年的《做一个行者》,到年的《向前走》,再到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好像都是与“行走”有关。

其实,今年题目中的“走”字,与往年不同,并非核心,甚至去掉“走”字,把题目改成“到另一个地方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走”,在这里更多是一种心态,是呼唤,有种迫切感。“走”字,还涉及对象,让学生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可以是别人叫我走,或者我叫别人走,或者我叫自己走等等。“走”虽然不是核心,但是文章还是要由“走”来贯穿,所以在文中应该把“走”适当做足:文中尽量有与“走”相对应的载体,比如“乘竹筏游桂林”,“骑马走草原”,这里的“乘竹筏”、“骑马”便是不错的载体。如果能给“走”增添一个伴侣,也别有滋味,比如带着一只小狗一起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在背包上桂上心爱的小熊,或者提一盏灯夜行等等,文章也会因此多一种味道。

这个题目的核心是“另一个地方”,体现今年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去年的《原来我没懂》,从“懂了什么”到“没懂什么”,有点逆向思维。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着眼于从“这里”到“那里”,可以是空间的移动,也可以是时间的转换,更可以是精神的探索。若以空间为例,考生行文之前应该心中应该明确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很远的,比如西藏或者威尼斯,也可以是很近近,比如江心屿或者楠溪江。或者是无名的,比如学校操场,家边上的小树林,无意发现的小水潭。而想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写出“另一个地方”的意义,另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另一个地方,由此地去彼处,是为了忘却,还是为了寻梦;是为了重温,还是为了发现。这个部分需要重点表现,因为这个是文章的主体,而且与文章主旨有关,也是最考验学生思维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地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有考生必看历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及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