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以真情慰英雄来自参与报道英雄李学生事迹
TUhjnbcbe - 2020/12/25 15:06:00

我以真情慰英雄

——参与报道英雄李学生事迹追忆

年2月,乍暖还寒的春天,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灵*感动着中国。他就是河南农民工李学生,在火车呼啸而来的一刹那,飞身救护两个素不相识的儿童,献出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

时光飞逝,英雄离开我们已十三年。温州市*龙段马坑隧道口,那段铁轨应该还记得,危急时刻,那个奋不顾身的年轻的身影。

十三年后,河南英雄层出不穷、灿若星辰,在形成“河南群英现象”和“商丘好人”的同时,更铸就起永不磨灭的时代丰碑。

当年,作为从始至终参与英雄事迹策划和报道的一线记者,回首过去,一幕幕英雄的事迹在我眼前浮现,一件件英雄的壮举在我脑海萦绕,一桩桩英雄的往事在我心头荡漾……

电影《李学生》预告片_腾讯视频

追忆:“抒写对英雄崇敬之情的冲动让我彻夜难眠。”

——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业绩,让人感动。作为新闻人,唯有将他的无私、博爱与忠诚报道出来,传递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年正月十五,早上刚到单位,就接到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的通知,他告诉我温州晚报社一位叫徐海龙的记者打来电话,说我们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有一青年民工李学生,在温州因救两个在铁路上玩耍的儿童牺牲了,温州媒体已对其英雄事迹进行报道,他安排我去他的家乡采访一下李学生的表现情况。

接到这个任务,我当即约《大河报》商丘记者站的陈海锋一同赶到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刚一进村,就被围拢过来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争先恐后向我们细数李学生在家乡的动人事迹。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我被感动了。

返回后就写了一篇消息《河南民工,感动温州》,当天就传到了《河南日报·农村版》。第二天,也就是2月24日,该消息就在头版位置刊登出来。

文章虽然刊发出来了,但我的心里沉甸甸的,眼前仍然不断晃动着一个青年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飞身勇救儿童的身影。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如此不平凡的业绩,让人感动。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作为新闻人,唯有将他的无私、博爱与忠诚报道出来,传递下去,才不辱没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又来到了中华楼村,和父老乡亲细致地座谈、采访,心又一次被深深感动着。一张张憨厚朴实的脸,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一件件英雄的往事……在淳朴的老乡面前,我几次动容,决心泪为英雄而流,笔为英雄所执。

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心潮澎湃,一种想抒写对英雄崇敬之情的冲动让我彻夜难眠。但我又不敢妄自下笔,英雄到底是如何牺牲的?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他外出务工8年仅回家4次,在温州生活如何?表现怎样……所有这些,都牵动着我的心。

26日早上,我把李学生的情况向河南日报农村版时任主编于为民作了汇报。他对我深入英雄家乡进行采访给予表扬,并分别对此事件作了指示。当我表示想去英雄牺牲地——温州采访时,他表示对此行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当时我任着睢阳区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兼任《河南日报农村版》商丘记者站长,作为中间人,经河南日报农村版主编于为民和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我们的几轮沟通,制定了科学的报道计划,把策划贯穿报道全程。

为严明“李学生”报道过程的重要性,确定了李学生报道的五个步骤:一是李学生的事迹弥足珍贵,推出这个人物典型和进行较大规模的系列报道是*治命令,让我马上奔赴温州,对李学生的父亲、同事、同乡等周围的人,进行全方位采访。二是进一步了解省委、省*府对于李学生救人一事的宣传意图,推出人物典型长篇通讯。三是进一步与温州的媒体及当地宣传部门联系,了解李学生在温州的表现,以期得到当地*委、*府的支持。四是与睢阳区委、区*府积极对接,为李学生争取系列荣誉称号,以利于其老父幼女今后生活问题的解决。五是立即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报告,争取市级领导层面重视并争取市级媒体联动。当天下午,我就跟随睢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绍周、包公庙乡*委书记杨志前往温州处理英雄后事并全程参与策划和报道英雄事迹。

现场:当高速列车呼啸而来,他用生命谱写英雄的赞歌

——“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年2月27日上午,经过一路颠簸,在凄凄细雨和瑟瑟寒风中,作为河南省级媒体第一批赶到温州的我,顾不上旅途的劳顿,匆匆赶到李学生生前所在的金有利鞋厂,看望并慰问李学生的家人。

当李学生65岁的父亲李洪深见到老家来的亲人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当李学生年仅10岁的女儿那孤独无助的眼睛看着我的时候,当李学生工厂里的工友面对我双眼流泪、悲痛而泣的时候,一股巨大的悲壮感迅速袭遍了我的全身。是啊,天底下,还有什么能比让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送别自己正值壮年的儿子更悲痛、更绝望、更可怜的事情?

辞别李学生家人后,我和李学生生前所在工厂的老板和工友进行了座谈,找到目击证人进行采访后,来到了英雄牺牲的地方。那一刻,一个完整英雄的形象在我心中浮现——在父亲眼里,他是一个听话、懂事、温和孝顺的儿子;在邻居眼里,他是一个友善、仁爱、乐于助人的好人;在工友眼里,他是一个踏实、能干、甘于奉献的好兄弟;在老板眼里,他是一个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好员工;在女儿眼里,他是一个和蔼、可亲、慈爱有加的好爸爸。

就是这样一个人,当高速列车迎面驰来的时候,看到铁轨上两名儿童吓傻的一瞬间,他成了一名奋不顾身的勇士,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回到宾馆,我奋笔疾书,从下午2点直到晚上6点,一篇多字的通讯《用生命谱写英雄的赞歌》终于完成。我赶忙走出宾馆,找到附近一家网吧,让一个来自周口的网吧年轻女管理员帮我打出文稿,这位叫杨倩的小女孩边打字边落泪,十几页稿纸被她的眼泪打得斑斑点点。文稿打好后,我付上网费,杨倩说什么也不让我掏钱,情愿自己垫资。

她说:“我也是打工者,能为李学生做点事是俺的光荣。”晚上8点,当《河南日报·农村版》的编辑周恩成告诉我,这篇稿子总编辑决定在第二天头版头条位置并配加评论员文章发表时,我心中堵着的那块巨石终于落地,终于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了。也是后来才知道,这篇文章是河南媒体发表的第一篇反映李学生英雄事迹的通讯。

文章发表后,在河南城乡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纷纷致电报社,对英雄的事迹表示极大的关切与敬佩。总编室主任任爱熙代表报社领导专门给我打来电话,对我进行慰问,并对我的工作给予表扬。后来,这篇文章分别获得“河南省委、省*府年度好新闻特别奖”和“年度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一等奖”。这让我心情振奋,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月28日上午,我们赶到温州市殡仪馆。这里白花似雪,人流如潮,哀乐阵阵,送别英雄的场景更是令我为之动容。李学生抛下他年逾花甲的老父和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幼女永远地走了,给世人留下的是他临危不惧的身影,舍己救人的英*!

那些忙碌的日日夜夜里,倒还有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李学生为了能让家中的老父幼女过上好日子,背井离乡在温州打拼了整整8年,在这8年近个日日夜夜里,他最爱听最常听的一首歌,就是《望故乡》。歌中唱道:“我望故乡眼泪汪汪,迎面吹来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累积了多少沧桑,让我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这首歌里,饱含着李学生多少对老父幼女和家乡的热爱和期盼啊!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相继参加了商丘市睢阳区领导与温州市鹿城区领导共同商议处理李学生后事的座谈会,参加了温州市各界举行的各种悼念李学生的活动,参加了商丘市*府与温州市*府联合举办的“学习李学生先进事迹座谈会”。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时任商丘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琼同志对整个事件的宣传、运筹和把握让我受益匪浅,商丘日报社同仁崔申义、张春华、汪娜等人的敬业精神让我永远学习,同去温州参与处理、宣传英雄事件的每个商丘人所表现出的团结、互助的素养让我感动。每次感动,都让采访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转化成一行行饱含真情的文字,转化成一篇篇消息或通讯在晚上传至报社。第二天早上,当我来到网吧浏览的时候,准能看到这些新闻在报纸的头版位置刊出。我知道,这中间也凝聚着报社不少值班领导和值班编辑的心血和关切。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到李学生救人牺牲的消息后,立刻作出批示,要求对因救小孩英勇献身的河南籍农民工李学生,要大力进行广泛宣传,弘扬他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河南省及商丘市有关部门要好好表彰这位英雄,省市有关部门要尽全力照顾好英雄的遗属。获取指示的睢阳区领导连夜带着被子、面粉对李学生的家人进行慰问,同时一边帮助李学生的亲属处理后事,一边在全区开展“学英雄、树英雄、帮英雄、做英雄”的高潮,以实际行动向李学生的亲属提供帮助,并作出五项承诺:

一是帮助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过好晚年,做到老有所养;二是帮助李学生的女儿李敏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并解决其探家期间的生活费用;三是帮助修缮李学生及其父亲的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四是管理好李学生家的庭院和他父亲的4亩责任田,乡里成立了20人的义务帮扶队,长期帮助李学生的亲属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五是帮助李学生的亲属妥善保管李学生的家庭财产。

电影《李学生》首映仪式在举行并感动现场观众_腾讯视频

信念:“我是河南人,我的一言一行代表河南形象”

——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

和许许多多的外出民工一样,李学生热爱故乡,热爱河南,时刻牢记自己是*河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河南形象。金有利鞋厂老板程定华正是从李学生身上深深了解到河南人办事认真、刻苦好学、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胸怀宽广的优秀品格。

就在英雄牺牲的当天上午,李学生还与程定华聊天,谈到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谈到改变家乡面貌的设想。下班时程定华还与李学生挥手告别,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企业失去了一名优秀员工,成为这位厂长心中永远的痛。

从普通人到英雄,看似一步之遥,但这离不开平时的磨炼与其自身的涵养。在生与死的严峻关头,李学生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身取义,见义勇为是李学生的必然选择。

这一切,来自中原文化扶危救难精神的哺育,来自社会、学校和企业培养起来的人生责任感,来自于老父亲和婶娘要乐于助人、与人方便的教诲,也来自他有情有义、追求美德的高尚情操。

十三年来,李学生的事迹一直在家乡广为传颂,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远。李学生的家乡商丘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商品、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之火的故乡。

自古以来,商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底蕴丰厚、源远流长且具有原生性、交融性等特点的地域文化,不仅培养了商丘人勤劳、善良、朴实、豁达的品格,也孕育了商丘人乐于助人、英勇刚强、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李学生自幼就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表现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得益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商丘地域文化的浸润和养育。

李学生的壮举,不断感动着瓯越山水和中原大地,感动着成千上万个农民工。感动!感动!!感动!!!一时间,媒体上用得最频繁的词汇就是感动。这种感动来自哪里呢?

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纪念李学生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这种感动,来自于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境界;这种感动,来自他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这种感动,来自于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人认为李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人比较憨厚,比较老实,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冲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觉得他傻,不值。

对此,第一个采访报道这件事情的《温州晚报》记者徐海龙说,当火车冲过来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本能反应是惊呆或大叫,李学生能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救人的举动,并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出来的。

时任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认为,李学生的行为不是一种冲动,更不是一种傻的行为,他只不过在生与死的面前,在这一瞬间,他那种长期以来的助人行为形成了习惯,完全是一种根本没有考虑后果的行为。

李学生的父亲李洪深说,他从小就教育李学生“在家不打人、出门人不打”,“多年来我经常教育他出去打工,别人要欺负你,打你一下别动,打你两下别动,他就不会打你第三下了”。这种朴素的思想,使李学生明白了与人为善、能让人时且让人的道理。家庭的艰辛,使李学生自小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为了生计,李学生到温州打工挣钱,工作服不舍得穿,就寄给父亲;劳保用品不舍得用,就寄给家里,补贴家用。生活无论多么艰难,都改变不了他乐观的处世态度。

就在年年底,回到家乡的李学生见三婶朱桂英屋里四处透风,他许诺说:“等我赚钱了,我给你盖楼房。”朱桂英没有等到李学生为自己盖楼房的一天,她知道侄子的性格“太耿直了”,咋能攒够回家给自己盖楼房的钱?朱桂英劝过他:“你还有老小要养,别把钱都照顾了别人。”李学生摸着自己的脸说:“能帮别人的时候,总不能说帮不了的话吧。”

工友们说,在李学生身上,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有着重义轻利的情操,有着关心他人的品格。正因为如此,在火车呼啸而来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秉仗道义,伸出援手。

李学生用生命给国人带来的感动,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对道德和人性的反思——如果要想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大写的“人”,我们必须用心灵去叩问。

有诗云: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代表爱情,但是玫瑰做到了;不是每一棵大树都能忍耐焦渴,但是白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公民都能舍生取义,但是李学生做到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学生用短暂的生命诠释的是做人的道理。

电影《李学生》温州首映_腾讯视频

告慰:“英雄的精神必将深深在我心灵的深处扎根。”

——“‘商丘好人’是温州人对李学生的评价,也是李学生留给商丘人的‘遗产’。他犹如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在商丘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时间到了年1月21日清晨,记者的手机响起了清脆的铃声。

按键接听,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支部书记李学先响亮的声音兴奋而又急促地传来:“大记者,俺想托你办件事,李学生马上去世一周年了,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几天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徐光春书记,我们心里都很亲切,这几天村民都在一起商议,让村里几个‘秀才’执笔给徐光春书记写了封信,咱报社能不能帮忙转交给他?”

原来,当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媒体上看到李学生救人牺牲的消息后,冒雨来到了英雄的家乡,看望英雄的亲人。在李学生家中,徐光春书记反复交代商丘市的领导要切实解除英雄家属的一切后顾之忧,要多关心英雄家乡的发展,争取让村里早日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一年后,英雄李学生的家乡——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在各级*委、*府的关怀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楼村*支部书记李学先告诉记者:“饮水思源,厚恩难忘。乡亲们联想到徐书记来我们村后大家生活的变化,心里都非常高兴,大家都想向徐书记写信说一下村里的新变化。”

这封信经记者交到报社,第二天就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头版头题位置刊发。报纸传到英雄的故里,乡亲们非常激动和高兴,他们争相传阅。后来,这篇文章又获得“河南省委、省*府年度好新闻特别奖”。

一个事件,能数次获得省和国家大奖,除了是我准确地把握了新闻的有关规律外,与英雄的影响密不可分。

日子在平淡而充实中飞驰。追忆参与报道英雄的日日夜夜,每次采访都令我的灵*受到洗礼,每次座谈都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每次报道都让我的身心受到深深的感动。英雄的精神,必将深深的在我心灵的深处扎根。

近年来,由李学生等英雄模范人物引发的“商丘好人”现象不断升温。商丘籍务工人员何铁领纵身跳入塘河救起温州酒后轻生的青年;商丘市民姜德强因为陌生人的短信送药到徐州;商丘人李中义夫妇在杭州奋力营救失火公交车上被困的市民;15岁商丘女孩李丹毅然捐出自己的骨髓救治患白血病妈妈……

一个“商丘好人”群体,正用真情照亮社会,为豫东平原注入着正能量。“‘商丘好人’是温州人对李学生的评价,也是李学生留给商丘人的‘遗产’。他犹如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在商丘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商丘市*府领导说。

因为报道“商丘好人”,温州广播电台记者熊可为和商丘广播电台记者汪娜结下十年情缘,成为业内“姐妹花”。熊可为告诉记者,起初是汪娜请求她协助采访,后来是她主动向汪娜提供线索。

“好人好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以真情慰英雄来自参与报道英雄李学生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