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综合医改全省先行先试,已经向纵深推进——小布从近日召开的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我市将围绕加快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建设“健康温州”为引领,不断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辐射,医院看病难、看病繁,为全省综合医改提供温州“解法”。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耕在会上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加快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的目标,以建设“健康温州”为引领,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繁为目的,推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取得突破、走在前列,为巩固提升我市卫生事业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助力加码。
深化医改,
那么下阶段,
温州哪些事最值得期待?
启动四类医联体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启动“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四类医联体建设,大胆破除行*区划、财*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加快建设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水平医联体;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瑞安市、文成县年内启动试点,其他县(市)年内也要至少建成1个县域高水平医联体;进一步完善人员下派机制,确保每个县每天有10名副主任以上职称医生在岗服务,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
深化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从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逐步推广至全人群
推行家庭责任签约服务模式,让有限的基层医疗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通过落实签约服务费、健全签约考核办法、完善医保引导*策等举措,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通过他们的典型示范,把签约服务逐步扩大到全人群,年内我市户籍人口规范签约率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要达到60%以上。
打造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大医院将减少普通门诊,完善转诊工作机制,把患者有序引导到基层;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中心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策,阶梯式设置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体现“越往基层、报销越高”的导向,引导城乡居民首选基层看病、就近看病。
医院管理制度,打破“看病难、看病繁”困局
坚持*事分开、管办分开,医院管理机制,修订目标考核办法,引导医疗机构把精力放在提升医疗技术服务和质量上,引导医务人员把精力放在解除群众病患上;突出抓住“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等关键环节,医院运行新机制。
“控总量”就是加强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力争患者医保外自负费用占比同比实现下降。
“腾空间”就是把药价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药品和耗材联合价格谈判集中采购制度,破解药品耗材价格虚高等问题。
“调结构”就是建立起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使医疗服务价格科学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付出。
“保衔接”是医保支付和财*补助*策要同步到位,无缝衔接,确保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
打造专业化医疗保障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快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发挥医保在化解群众灾难性医疗费用支出风险上的作用,健全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的保障机制,进一步破解群众“因病返贫”的局面;结合实施临床诊疗路径管理,大力推行在总额预付下的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的支付方式,鼓励推行以“定额包干、超支自付、结余归己”为原则的医保总额打包付费机制改革,力争年底前全面推行。
发展智慧医疗,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全面推进智慧医疗应用,如个人可通过手机查阅3医院的体检、看病、用药等记录,医院通过市民卡一次刷卡,同时支付个人自担费用和医保费用,为个人看病就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推进传统就医流程的信息化改造,为群众提供智能化的支付、导诊、诊疗报告查询、药物配送、转诊和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医疗资源效率与患者体验的双提升;此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医院、医生连到线上,探索发展在线诊疗。
加快医疗产业和项目建设,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探索“医疗+康养”发展模式,加快谋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医疗康养中心;依托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的打造,深化“*产学研资介”融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市区在“大建大美”中谋划的公共配套补短板工作,加快启动25个医疗卫生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医疗资源整体布局,形成有都市品质、错位发展、特色分明的医疗中心及医疗带,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特别是要积极引进一批“高大上”的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来源:市卫计委、温州发布
内容官:屠韦
运营官:郑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