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网友追忆
带淚的承诺:啊!我的科幻启蒙Jarvis°:小时候真的超级爱看《小灵通漫游未来》。红色的猪:小灵通之父。以前风靡一时的电信市内无线电话就因此而得名小灵通。小林:一路走好!《小灵通漫游未来》我小学的时候在姥姥家看过,依稀记得有气垫船之类的,现在统统变为了现实!
白流星:叶老走好!蒋小美郭美思哥飞龙:我家里还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模一样的封面!小时候好喜欢看!呼呼猪:《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每看一次都无限向往!Christine:默哀三分钟!科学书的作家!朴实的前辈!徐狗炮:我一顿暴哭以前小学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小灵通……包包猪:小灵通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每年放假拿出来看一遍!老人家一路走好!老苏:从少年到中年,看了太多叶老先生写的书了。默哀!韩班长:那个年代,很少有上幼儿园的,但小灵通带着我们邀游未来世界。老爷子走好!新闻+:
叶永烈:我家三口写温州模式
转瞬之间,改革开放已经40春秋。年4月13日,温州市*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卢剑平及金辉、郑朴先生来访,为《我与温州模式》一书约稿。
▲叶永烈在温州图书馆讲座。▲儿时的叶永烈与父亲在铁井栏自家门口。
“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是在年5月12日上海的《解放日报》。那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温州的启示》,在评论中提出“温州模式”。从此,“温州模式”逐渐升温,越来越热。虽说我生在温州,长在温州,但是自从年考上北京大学以后,就离开了故乡,只是去温州探望母亲时在那里小住数日。年初,我把母亲接来上海之后,就多年没有去温州。然而,就在这几年间,温州发生巨变,温州模式诞生了。在温州模式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决定回温州看看,在年11月和年1月两度前往温州采访温州模式。
当时,温州交通还很不方便,没有一寸铁路,没有高速公路,飞机场也尚未造好。从上海到温州,要么坐火车到金华,再从金华换乘长途汽车沿着瓯江之畔崎岖的公路到温州;要么从上海乘坐轮船去温州。相对而言,乘船更为便捷省力。在北京大学上学时,我途经上海回温州,乘坐的是“民主18号”轮船。我这两次回温州,乘坐的是“瑞新”号轮船。这是一艘双体船。上午9:30从上海十六铺开船,翌日8:30抵达温州麻行僧街码头,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
到了温州之后,我住在松台旅馆。那时候的温州,处于崛起的前夜。出现在我眼前的,虽然还是旧城一座、小城一座,但是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正在酝酿脱胎换骨,正在以温州模式作为突破点突飞猛进。当时温州没有出租车,只有三轮车。远一点的地方,除了公共汽车之外,还有三个轮子的“狗儿车”。我从亲友家借了一辆自行车,温州城不大,所以自行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我熟门熟路,从百里坊、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马街、蝉街、人民路兜了一圈。那时候,温州除了在瓯江码头新建一幢12层的高楼之外,城内似乎面目依旧,大体上还是老样子。但到处是小摊、商铺,市场活跃,生机蓬勃。
我重点采访温州模式的三个不同的典型——苍南龙港的农民城、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和乐清柳市的电器市场。
▲叶永烈夫妇(右二、右一)回到母校——温州瓦市小学。
我还第一次拜访了住在龙港的恩师、作家杨奔。我11岁时向《浙南日报》(《温州日报》的前身)投稿,就落在副刊编辑杨奔老师手中,他把我的这首小诗发表了,使我深受鼓舞。
有趣的是,夫人杨蕙芬已经17年没有回到温州,25年没有回到家乡平阳张家堡(后来划归苍南),这次温州之行使她感触良多。平日教作文而很少写“作文”的她拿起了笔,写出散文《人老而屋新》。
写完之后,她说:“投给《平阳报》吧!也许,县里的小报会登我的文章。”
“不,寄给《平阳报》不行——你的文章写的是平阳的情况,给了《平阳报》,岂不成了往森林里运木头!”我建议她投给上海的《新民晚报》,因为这家报纸的副刊“夜光杯”常常刊登外地见闻之类的文章。
“《新民晚报》?!”她吃了一惊,连连摇头说不行,因为那是当时发行量达万份的报纸呀。
忽然,她来了个度转弯,说道:“对啦,你认得《新民晚报》的许多编辑,你替我写张‘介绍信’!”这一回,我连连摇头:“凭‘介绍信’,就是文章登了,也没意思!写文章要靠真本事。文章写得好,报社就会登的——你要相信编辑是公正的。”
她对我的话将信将疑,说道:“试试看吧!反正我是无名小卒,无所谓!”
她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只说明自己是上海某中学的教师,通讯处也是写某中学,完全跟我无关。信封上写《新民晚报》编辑部收。她把稿件塞进邮筒时,是年2月4日中午。
没有想到,《新民晚报》在2月17日便发表了她的《人老而屋新》,这使她激动不已。
真是无巧不成书,也就在2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专栏里,醒目地刊登了我长子叶舟的文章《我看改革中的温州人》。
大家都在看?一豪宅业主还不起房贷,交付4个月被拍卖!买进时万,刚刚竟拍出万高价!因祸得福?
?2米长黑蛇“搭车”进市区,车主毫无察觉!两天后这幕,惊心动魄…
?瞒着老公,每天假装送女儿上学,5年来孩子却没上过一天学!原因太荒唐…
?温州市拟提拔任用市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
?她建议国家取消超生处罚
?因前妻未接电话,一气之下从5楼抛下椅子和烧水壶;6个月大女婴头部被天降洗发水砸变形…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综合上观新闻、温州日报
校对:周泉责编:李俊监制:周丽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