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凌晨,一份被遗忘在门卫室的外卖经历了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后,终于抵达主人手中。原来,由于浙江傍晚到夜间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省气象台短临预警岗位的值班员齐璇片刻不敢离开,直到应急人员接班,她方才感受到饥肠辘辘,想起被遗忘在门卫的晚餐。齐璇是去年刚刚加入浙江省气象台“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一个“分子”,而“分母”是一支由28名政治过硬、求实创新、本领高强的青年组成的专业气象队伍。
传承下来,热爱起来
优良作风源于“头雁带动”!从普通预报员到预报首席,作为“哨兵”导师的省气象台党总支书记罗玲传承和发扬了历代省台气象人的优良传统:“就像每个党员都会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一样,省台预报员也始终铭记肩负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使命,这种责任和坚守已经成为习惯。”
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来诠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负责,这就是省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最好的体现。
在党建引领下,“风暴哨兵”传承红色精神,不断汲取奋进力量,徐铖和傅良就是其中“跑得最远”的两位。他们主动请缨,分别到台风肆虐的温州和暴雨频扰的衢州,为基层一线办实事、解难题。在衢州时,一遇到强对流天气,不用看排班表,同事都能在值班室找到傅良。傅良笑称:“一遇到灾害性天气,不在岗就觉得有些不安。”没有书本说教,却在一次次灾害性天气服务中将气象精神传承了下来;没有口号宣言,“风暴哨兵”却早已将对气象事业的热爱埋在了心底。
从有趣到有效
年夏天,浙江省气象台出现了一群“小导师”,他们都是“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成员。
“最开始只是几个小伙伴想学Python编程,让我给他们简单讲讲,”首位小导师沈文强博士回忆时不禁笑了起来,“真没想到,就这么火起来了。”为了便于学习交流,沈文强整理了很多学习材料,一时间,这些学习汇编材料迅速在省台,甚至很多地市气象局传开。
应大家的要求,“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推进研究型业务为抓手,以推动预报员转型发展为目标,开展了一周一课的Python夏令营线上培训。技术能手马昊、业务骨干钱浩、“海归”博士严睿恺全都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感觉。“一开始觉得很有趣,没想到真做了‘小老师’之后,自己的水平也提升了很多。”
是“无心插柳”,也是“水到渠成”。“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一直致力于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这一次的创新实践更是掀起了业务研发新浪潮,激发出科研团队的新活力。近年来“风暴哨兵”有10余人获省部级以上业务技术嘉奖,主持参与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核心论文10余篇;选派多名业务骨干赴国内外高校、研究所交流学习。
浙江省气象局代表队从省直单位9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省直机关工委举办的“学党史·迎百年”党史知识竞赛三等奖。
兼顾大局和细节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聚焦核心预报技术以及数字气象发展趋势,“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业务发展,以点带面,不断推进数字赋能气象业务高质量发展,成立青年党员冲锋队,在智能网格预报、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中冲锋在前、攻坚克难。
杜雪婷顶着严重的黑眼圈向马昊请教问题,尽管有数不清的夜晚,她曾被业务上的细节问题困扰,但最终还是突破重围。杜雪婷和马昊都是智能网格预报团队的骨干成员,也是“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核心成员。他们有时会为一种业务产品的算法改进绞尽脑汁,有时会被编程语言的逻辑结构绕进绕出,有时甚至会为一条程序“报错”通宵达旦。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风暴哨兵”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吹响了浙江省气象台的青春号角,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气象先进工作单位”“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但他们从未停下奋进的脚步,“哨兵”又定下品牌“优质化”、工作标准“制度化”、党团建设“规范化”和活动载体“特色化”四项工作目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组全体成员将以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