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永昌堡,俗称新城,座落于温州市永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村)。是明代抗倭的城堡。距温州市区约2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东海,西倚大罗山,南接古刹天柱寺风景区,北毗邻温州机场,交通便利。它是温州沿海广大人民热爱乡土,抵御倭寇侵略的历史丰碑。年被温州市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年被浙江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年被温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强东濒东海,北临瓯江,地处海防前哨,历史上屡遭倭寇焚掠。早在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在宁村筑“宁村所城”。嘉靖三十七(),浙江沿海地区倭寇活动猖獗,永强首当其冲,祸害惨重。民族英雄王沛、王德在抗倭斗争中相继牺牲。其时,在京任兵部主事王叔果,因父逝回乡扫墓,目睹家乡遭寇蹂躏惨状,亲人抗倭捐躯,悲愤万分。即与弟叔杲商议筑堡之计,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叔杲放弃京都会试机会,亲临现场督工。众人在他的指挥下,不顾严寒酷暑,夜以继日,同心同德,苦干加巧干,大大地加快了工程的进展。从而,这条周围达五里的城堡,从嘉靖三十七年冬始,至翌年冬城成。费金,大半由叔果兄弟所捐献。
永昌堡城墙雄伟壮观,厚实坚固,设施齐全。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阔米,城墙高8米,基阔4米,内外壁均用块石斜叠,中间充填片石,并用沙酱灌石隙,直至城头,才用粘土、瓦砾、黄沙拌和封顶夯实。故此城堡历经年的风袭雨损,依旧巍然屹立,雄姿犹存。古城的人民曾八次胜利地抗击了倭寇的侵略,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历史的功绩是卓著的。
城堡有空心敌台十二座,设有嘹望孔,炮眼,可观察敌情。陆上开有四门,自东至北依次为“环海”、“迎川”“镇山”、“通市”。门砌青砖,设闸、门二重防护。城门上,除环海楼外、各建三间,砖木结构的谯楼。
城四周辟有阔5米、深2米护城河环绕。城内开凿二渠,引水入城,贯穿南北,以利灌溉浣洗及舟楫。南北各设二水门,水门上架古桥,下置水闸防护。从南门至北门的上河阔约12米,两岸用方块石斜建。上河开有西宅、状元、三房、西门、上仓等五浃,下河开有朴树、经魁、御史、板桥、圣门等五浃,称二河十浃。上河架会秀、联芳、井头、左昌、世裔、南北水门桥等七桥,下河架东昌,御史、东门等计十桥,造型各异,风格多姿。
城内河道纵横,依水建房,沿河建街,两岸铺合。溢洪自流、舟楫来往、饮食便利。最为可贵的是堡内东西面辟有余亩的良田,具有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意义。一次倭寇围城,筑指挥台观堡内动静,见堡内有良田遂退。从中看出,该古城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是江南所罕见。
堡内还保留着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占迹,主要有: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占地十三亩,二进加厢计四十余间的“王氏宗祠”;有二进加厢,计二十四间,头门有明万历钦赐“世大夫”的世大夫祠;有建于明隆庆三年()“都堂第”;有建于明万历二年()“布政司祠”,以及“状元第”、古牌坊、古墙、古井、石板坦等等。
堡内文化颇盛,人才辈出,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自明弘治()以后,出过状元一名,传胪一名(二甲一榜),进士十三名,举人贡士九十余名;历史著作七十多部,素称文化之乡。
近现代还出现许多博士专家,他们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也为家乡增添了光彩。
年以来,永昌古堡在文保小组的倡导下,发动群众集资百万,群策群力,修复了大部分城墙,谯楼、宗祠、府第,名人故居,古桥梁及河渠道路,并发掘永昌堡文化资料,陈列于永昌堡博物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永昌堡,这座有着悠久光荣历史,人文荟萃,当年就用战略思想构划的民营古城,随着温州历史文化品位的提高,作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的永昌古堡再呈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