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温州
作者: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戴卓蕾摄影:徐永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部永嘉史,半部在枫林。千年古城枫林,迎来复兴良机。永嘉枫林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之称。
目前,杭温高铁楠溪江站正在建设中,枫林镇依托高铁站的新城也已启动工作,计划打造成旅游接待为主的商住新城。枫林又是瓯江山水诗路之名城古镇系列首批拟重点擦亮的“珍珠”。这期走进“千年古城”枫林,看它如何“搭乘”高铁赢新机,续写文化新篇章。
枫林镇全貌
枫林红透晚烟青
翻开千年旧时繁华
枫林古镇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东晋时期,就有中原士族迁入开发枫林这片土地。初唐时期,枫林村落已经初具规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游重要的水运码头昭浦,航运的发达促成浦亭街的繁荣,进而吸引许多名门望族来此居住,共同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前人描述这里的地理形势,有“前岩纱帽,后峰笔架,狮水潆洄,象山耸立,左蟾跃,右鹰翔,龙盘虎踞,景无所匹”之说。
枫林原名丰里。明朝时,因村南前山遍布枫香树而易名为枫林。由于聚居人口众多,文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加上枫林因山水环绕,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史上,更是浙南军政重镇,是楠溪流域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中心,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之称。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少年时期曾经在枫林档溪村的温州学正刘进之创办于家乡的法慧书院里读书,这段经历,为其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奠定了深厚基础。叶适晚年回忆起枫林,曾赋予其“枫叶地,称乐土”的美誉。
如今,枫林还拥有建于北宋时期的枫林古城、明朝时期的圣旨门楼、清末民初的御史祠,现遗存文保单位10个、文保点15个。夕阳西下,漫步古镇之中,斑驳的老街墙、古朴的青石板路、精致的檐头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犹如定格的老照片,诉说古镇旧时的繁华。
枫林高速口全景
枫叶千枝复万枝
期待焕发古镇新韵
一公里的古街铺就着鹅卵石,沿街两旁的一些老屋古墙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这里就是枫林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圣旨门街。从繁华的大街转入三米宽的古巷,历经数百年的痕迹印刻在石墙门台上。巷子深处,几栋老房子已开始修缮,外立面统一用木结构进行“修旧如旧”,部分屋檐上的瓦当也重新修葺。近年来,枫林镇已先后改造修复古民房、古建筑间,对圣旨门牌楼、徐定超故居、惠日寺、御史祠等重要古建筑、文保单位进行修缮重建。随着枫林入选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保护修复工作以更大声势全面铺开。
去自然岛,在群山环绕下的粼粼江水中,体验独木舟、桨板等水上运动带来的乐趣;在骏逸农林休闲观光园,可以马术运动、休闲度假、亲子游;从兑垟(原岱上)村的休闲农业户外综合体启航,空中飞阅楠溪胜景,去感受滑翔伞、热气球的高空刺激;还有临江小庄、恒豪国际青年野营拓展训练基地等,都在积极打造中,枫林古镇的新兴业态正呈现多点花开的新局面。
从今年3月份开始,各级领导、各地专家学者,来了一拨拨,对于古镇如何复兴,提出许多建议。综合多方意见,枫林镇政府提出,对标打造文化复兴标杆、特色产业标杆、百姓宜居标杆要求,谋深谋实枫林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加快落实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特色标杆性成果,让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活起来、产业发展兴起来、商业人气旺起来、民生基础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