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爱格停刊,爷青结
TUhjnbcbe - 2025/1/27 6:15:00
<

原创怀旧的南开大学团委

《爱格》停刊

“爷青结”!

《爱格》停刊

10月9日,《爱格》杂志的官方微博突然发出了一条停刊公告。在文中,爱格编辑部感慨:“那些因杂志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会在时空中长存,那些看过的故事、探知的道理已烙印在成长中,能携手走过一程已是最大的幸运。”

这份青春言情杂志,在她的十六岁那年打烊。

停刊公告一出,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让#爱格停刊#这一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

网友们纷纷感叹:“我的青春结束了。”这份唏嘘流露在秋风中,也让人想起那个伴随着《爱格》连载的、小有遗憾的青春年华。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但《爱格》的遭遇,在杂志江湖里并非个例。青春时代的那些杂志们,在经历十几年的“黄金期”后,走的走,散的散。

年12月,《最小说》《文艺风象》相继停刊。

年11月17日,魅丽《桃之夭夭》休刊。

年5月,童年经典漫画杂志《知音漫客》宣布将于今年5月-10月之间休刊。

这些陪伴我们走过青春时代的杂志尚且能在网络上引发一代人的怀念与惋惜,然而有些报纸则消失得悄无声息。

年元旦前后,《牡丹江晨报》《海曙新闻》《童话大王》《绵阳晚报》《崇明报》《温州商报》《城市画报》等十几家杂志报纸停刊或休刊;

年,《贵阳晚报》《宜宾晚报》《河北科技报》《南方法治报》等停刊或休刊;

年,《皖北晨报》《广元晚报》《内江晚报》《德阳晚报》等停刊或休刊;

年元旦前夕,《天府早报》《城市快报》《上海金融报》《武汉晨报》等十余家报纸宣布休刊。

诗人艾略特说:“这个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作响,只是唏嘘一声。”伴随着这声唏嘘,刮在纸媒时代的寒冬里的这阵风不断吹倒着我们所熟悉的那批报刊杂志,曾经我们在报亭书店里面对着琳琅满目刊物悉心挑选的回忆,也慢慢凋零在时光的缝隙中。

“纸媒消亡”论调

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刷新了人们的想象,阅读习惯的转变似乎发生在转瞬之间。在这个纸媒日渐式微的年代,早早就有人预料到了这场告别。

“纸媒消亡”的论调,最早发生在西方。早在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菲利晋·迈耶就预测美国的报纸于年春季消亡。美国学者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传统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国内也有一个著名的“王永治预言”,腾讯网原总编辑王永治年接受采访时则认为,年可能三分之二的纸媒“关停并转”,多数媒体人将在到年期间大量下岗。

纸媒为何“消亡”?

纸媒的没落不只是受到互联网革新、数字技术迭代的冲击,更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纸媒自身发展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出版流程较长,传播方式单一,且许多报刊存在定位不准、办报方针摇摆不定,不适应市场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同一区域市场内同质化类型过多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报刊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缺乏竞争力的弱势者则首当其冲被淘汰。

相比于打开手机,手指一划即可获取最新信息的便捷,纸媒内容的获取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时间成本。同时,各种新兴媒体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而纸质刊物的信息容量相对有限,且一旦发行内容便不可更改,受众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效率更高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自媒体兴盛的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了碎片化阅读,专注力成为了稀缺资源。生活像开启了倍速键,捧起一本书、一份报刊静静阅读的闲暇时光对于现代人来说变成了奢侈。新兴媒体平台上发布的“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看完一本名著”等层出不穷的速食文化,也就更能吸引当下多数读者的眼球。

纸媒形式或许会消失,但精神不能

“纸媒消亡”的言论向广大传媒工作者带来的信号绝不是“读者的需求降级”,反而是狠狠敲响警钟: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读者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媒体的传播、阅读的提质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

诚然,纸媒式微的趋势已成定局,这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规律,旧的代替新的、快的代替慢的,但未必是好的代替坏的。现代新兴媒体的传播环境也未必就是最优的。目前媒体环境泥沙俱下,互联网媒体的商业化愈发浓厚,低端肤浅的媒介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一部分网络媒体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蹭各种热点新闻的热度,放任非理性舆论发酵,一味吸引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格停刊,爷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