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聪聪)今天发布的一份针对疫情中公众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者会用这段时间完成过去想做而无法做的事情。近八成人表示能够勇敢面对问题,有信心克服困难。
此次调查由中科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与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实施。在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爆发之后,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25个城市的名公众进行了疫情中风险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应对的调查,并将结果和年全国17个城市名公众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
调查显示,与治愈信息相关的信息,如新增治愈人数最能影响公众的风险认知。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如物理空间距离更近的环境对公众的风险认知影响巨大。约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和住宅区有无患者对自己有较大的影响。
中科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提供更多的风险线索,才能使公众的不确定感逐渐消除,并转化为寄予希望的情绪,并使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
研究发现,经历了SARS考验的公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认知,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公众对于风险信息的承受程度偏向于比较熟悉和较能够控制,不过,对于“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等问题,仍然比较陌生,容易产生一些害怕的情绪。
调查结果表明,各级政府发布的治愈人数和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可以降低个体的风险认知水平,特别是新药研制成功和政府采取的有力的防范措施,可以明显地增加个体的抗逆能力。
时勘介绍,在年SARS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台风眼效应”,即当危机发生时,处于事件中心地区的人群并非风险感知最严重者。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地区,如武汉市及湖北省周边城市,或者感染较为严重的温州地区、重庆地区,也存在这种“台风眼效应”,即处在台风眼中心地带的公众,由于反复受负性疫情信息刺激,反而会对于负性疫情事件习以为常。他们更容易放松警惕,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由于放松防范,出现感染加剧的情况。而处于远离湖北的新疆、西藏、甘肃和黑龙江等地区,由于疫情报道相对少一些,公众可能掌握的疫情信息有限,从而产生信息不确定性情况,反而会导致情绪紧张甚至恐慌的情况。
为此,课题组呼吁,政府部门在新型冠状病毒较为严重的地区,更要说服大家坚持隔离时期的做法,耐心配合医护人员和基层社区的要求,使自己的防范行为毫不松懈。在元宵节之前,要尽量减少返程人员的数量;对于务必返程的公众,则要做好旅途中个人防范和返程后的温度检测工作。大学生的返程一定要执行教育部开学时间的安排,不得提前返校。各地中小学生则可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复课。
时勘建议社会各界,“紧密配合政府和社区,众志成城,坚决打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