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示范区将按照“补短板、扬优势、做示范”的思路,以提升精准监测预报能力为核心,积极构建精准监测预报体系、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及科学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三大体系”,年前重点打造雷达监测“全覆盖”、灾害风险“五色图”、台风预报“一张网”、预警发布“一键达”、气象安全“预警码”、公众气象“小管家”、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市”等七大精品示范项目,全面提升温州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根据《实施意见》
到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95%以上,突发强对流天气提前预警时效平均达到40分钟以上,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达到96%以上。
到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基本建成。
01
加快建设精准监测预报体系
细化预报预测颗粒度
加大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温州的应用,建立0-15天气象要素、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产品体系,不断提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提前量、时空分辨率和准确率。提前1-3天发布台风警报,提前48小时发布台风风力和面雨量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分乡镇的雨量预报,提前1-3小时发布短临预报。市级预报细化到乡镇(街道),县级短临预报细化到村(社区)。
建立直通式会商机制
充分利用示范区试点优势,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支持,探索建立台风预报“直通温州”远程会商机制,实现台汛关键期国省两级台风专家常态化驻点温州,为防台决策部署提供支撑。发挥上海台风所温州联合实验室、温州气象院士工作站两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建立温州、上海、台州、宁德、福州等“泛温州”台风专家联盟,建设台风监测预报区域中心。打造台风预报预测市级高水平创新团队,重点开展温州特殊地形对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研究,优化降水极值的预报方法。
开展人工智能天气预报
融合应用卫星、雷达等大数据,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强对流、台风精准预报模型,为温州复杂下垫面的精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相似台风匹配度自动分析和风险研判平台,开展以乡镇为单元的风雨影响预报和高风险时段预报。建立强天气风险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根据系统给出的风险指标和定量预报生成精细化预报产品和预警提示,提高温州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气象灾害四维立体可视化模型,开展致灾过程情景模拟。
开展气象致灾风险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性天气历史个例库。基于温州“智慧应急一张图”,编制高分辨率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基层责任人“自动预警”平台,实况雨量达到预警红线临界值时自动预警,并提供实况和三小时预报分级分类提醒服务。加强综合监测,开展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建立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建设高密度立体监测网
加强山区和海上监测密度,在气象灾害敏感区、灾害高发易发区和监测站点稀疏区加密布设和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建立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网。建设永嘉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以及温州生态园、洞头、平阳气象综合监测基地。组建3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若干部小型高密度雷达监测网,提升台风和海洋气象灾害、突发强对流天气等综合监测能力。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2.5公里,实现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
02
加快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优化智慧预警的应用服务
提高预警精准度和覆盖面,以温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基础,建立“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全流程监控。升级温州台风网,在全国率先推出台风预警码,实现“一人一码、感知风险”。
强化敏感行业气象风险管控
推进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和智慧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及各行各业,为城市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以住建、交通、旅游、消防、港口等行业为重点,建立风险防控气象指标,推进行业大数据和智慧气象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建立“5G智慧气象+行业”服务新模式,深化气象科技在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建筑工地和工程建设、交通、旅游、城市管理、海上安全、大型社会活动、水利工程调度、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敏感行业的智能预警和智慧服务全覆盖。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试验和集训基地,建立应急抗旱与空中云水资源常态化开发相结合的作业机制。
提升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实施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行动计划,推进气象科普文化进工地、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城市书房、进文化礼堂。以中小学气象科普为重点,建成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市。以“未来气象”为主题,依托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定期举办智慧气象论坛。通过气象公园、台风馆、气象城市书房、气象研学旅游路线等多种渠道,全面激发气象科普对全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强化新媒体及“温州台风网”等气象科普宣传,线上线下同步探索气象科普众智众创模式。
03
加快完善科学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强化市防指监测预警中心职能
加强多部门常态化的联合会商和风险研判,推进应急响应状态下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监测预警中心的实体化运行。建立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一张图”动态更新机制,探索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综合致灾风险研判。依托温州市监测预警中心信息化平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备份中心)。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融合发展
统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与基层防汛体系融合发展模式,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报送等职能。推进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基层全科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培训考核内容,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立“网格+气象”的灾害防御新模式。
完善气象安全监管服务体系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推进旅游景区、建筑工地、海上交通、城市交通、危化企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监管”,强化易燃易爆场所、危化企业、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防雷安全监管,将气象安全监管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巡查事项,全面推行各类气象安全风险隐患清单化管理。
健全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
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立敏感行业、重点领域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依法落实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气象、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大型群众性活动极端天气风险评估制度。依托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平台,开展露天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健全地方气象法制保障
完善以地方性法规为主体、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坚持趋利和避害并举,突出“温润之州”气候优势,出台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固化示范区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出台温州气象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温州市气象局
编辑/版式:周斌杰
制图:胡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