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史
札
记
(一)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百姓,知兴替并非要紧,明事理却是不可少的。记不清是鲁迅先生还是柏杨先生抑或什么名人说过,一部中国封建史就是帝王们的家史。我是坚信并向往“五四”精神的。文中择议帝王的话也是受史书的局限,决非有什么帝王情结,更不是为了宣扬他们。
口、清末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毕竟在历史上留下了亮丽的一页。仅从高层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与以慈禧太后为首保守势力的论争中就足见变法的正义与进步。(1)为了变法,主*后的光绪皇帝到颐和园面见慈禧,遭到训斥。抗争:“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人笑也。”不欢而散。(2)负有重权的恭亲王屡谏,“祖宗之法不可变。”并以慈禧太后压光绪。上曰:“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以权,宁逊位而已。”(3)大学士孙家鼐谏曰:“方今外患殷迫,诚不可不变法。然臣恐变法后,君权从此替矣!”光绪曰:“我变法但欲救民耳。苟能救民,君权替不替,何计焉!”由此可见,当年主张变法的光绪旨在救国,不是为了维一己之权;意在利民,宁可失位而在所不顾。
综观历史朝代兴替,造反从下而始,打打杀杀,国破民伤,虽换了一个朝代,往往是始善而后恶,一切又得从头做起;改革从上而行,以不断变化的国情民意,实施持续之改革,方能保障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变法也好,改革也罢,其要旨在于利民,否则,就是失败的。套用一句时语,利民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利民也是利国,民富必然国强;利民才能利*,民乐必然*稳;民主法治施行,何愁国不出大师?何愁不能跨进世界先进之林?这个道理有人懂也有人不懂,要紧的是各级官员们都要懂。
口、1727年5月,雍正王朝大臣杨文乾上奏:“福建各州县听说要清查亏空,纷纷买粮补齐库存。兴化府仓库的谷子已经买足。延、建、邵等府素产米谷,今岁年景亦佳,现令速补;漳、泉、福等府素不产米------请宽限他们,令其陆续买足,如超过期限,再行究问。”雍正曰:“买足者与未买足者原经亏空,即属一体,岂可因其现在买足与否而分别之耶?若如此,不论居官之贤否,只看地方丰歉竟论造化而已。尔此次请旨大谬矣------朕意查其好者概留,劣者概去------”上官对下属有过不究,反而买好求情。而雍正明察,不为事情的表象所迷惑,却以责任论短长。清廉负责者留用升迁,贪污渎职者撤职开除。这才是吏治的清正。
联想近些年来,我们常有高官到下面调研,开会听汇报,耳闻目睹,不是鲜花铺地,就是莺歌燕舞。有的虽窥事件端倪,却佯装不晓。依旧是好好好,皆大欢喜。长此以往,给下级官员制造了说假话的环境,却害了国家,苦了百姓。前几年,朱总理到安徽视察粮库,就发生过上文那样的情况,总理当即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但不知后来有关部门是否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者进行过严肃的组织处理?多年来,我们对官员的许多错误都是轻描淡写的对待,或者是以*绩掩饰错误,还美其名曰,要多看干部的长处,以致姑息养奸,助长了权力腐败。
口、康熙二十六年(1687),集群臣议*奏事。结果尽是逢迎拍马之词:“皇上励精图治,十分注意对黎民施加恩惠,近年又将各省钱粮赋税减免,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至于刑罚,皇上深念人命至关重要,务必达到公平合理,所以天下没有含冤之人,这样为*治国,岂能还有缺陷和过失------我们一致认为现在的*务,实在没有什么可更改新定的了。”康熙听后却说:“今但云主圣臣贤,*事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大小臣工,宜各尽职业,视国事如家事,方副委任之意。今每部满汉堂官,各有六员,其间任事者,但一二人,余则随众署名而已------朕观今世之人,专为逢迎谄媚,鲜能直道而行。且己不勤而每诮人为惰,己无能而嗤人为劣。此不过徒工浮议耳,何益之有?”专制社会议*,逢迎拍马乃是必然。康熙指斥,难能可贵。然而,却是不会改变的,这是君主专*社会制度使然!倘若真有公正梗直之士,又能有几人落个好下场呢?
我们这社会主义脱胎于封建专制社会,官场上的逢迎拍马自然是常见不鲜的了。唯令人不安的是,每每于堂而皇之的议*会上,竟有许许多多的代表和委员(含官员)不是尽职尽责地讲真话、议实情,而是一味地歌颂升平,掩盖矛盾。致使贪官污吏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惩办,有利于民的好*策不能全面地贯彻实施,这才是最可悲的呀!同时,封建专制王朝已经灭亡一个世纪了,但专制意识和行为至今仍是不少官员的最大嗜好,对弱者施行起来,不是打压便是封杀。最近某地出台的“非正常上访14条”就令含冤上访者毛骨悚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对权力的献媚。然而,它是违宪与侵权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