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某报报道,一家叫“鸿忠”的二手车行店大欺客,消费者发现购买的二手车有问题前往维权时,商家嚣张回应:有本事曝光,看看你难受还是我难受。结果,记者一调查,发现这家车行一直这样牛逼着,之前类似情况也是这样处理:你想起诉就起诉。
作为商家,如此匪气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力量,来支撑着他的跋扈飞扬?
刚刷非著名的本地论坛,一网友发布的市区车站大道某国有银行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惜以一份非房管部门保存的抵押合同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经过核对时,才发现这份抵押合同内容不同,那么,这份抵押合同是怎样出笼的呢?
作为重要依据的抵押合同为啥会出现不同的内容和版本?如果银行交给房管部门作抵押登记的视为最原始最真实的合同。那问题又来了,银行作为起诉依据的那个合同是否属于造假?如果这份合同作假,那银行的是否涉及虚假诉讼?
真相其实就只有一个。
但从上述两起事件中不难得出:金钱,是否已成为企业沉重的信仰?
几十年来,温州从假冒伪劣到创业创新到智能化新基建,进行了一番凤凰涅槃般的裂变,城市的文明程度,企业的经营水平显著提升。但诸如上述此类的现象仍屡禁不绝,这些现象直接反映的是一些企业在“不顾一切向钱看”价值观主导下的经营行为异化,而深层次则反映出这些企业缺乏积极向上、一以贯之的企业信仰。
上述两则事件如果调查后属实的话,不管是小车行还是大银行,其缺失的是一种信仰,很难成就大事业,也很难持续成功。本质上讲,企业信仰是企业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宣告,为企业提供了追求自身价值的动力和目标。但前者为了利益牛逼哄哄不予理睬,后者不惜作假争取最大权益。其动力和目标就是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企业还能走多远?
企业信仰与人的信仰一样。张爱玲曾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这种孤独是岁月赋予的,谁都逃不脱。作为企业负责人,我们也理解其背后的孤独,但总不能以利益来背信弃义,胡所非为。有专家说,一些老板拥有太多的冒险精神和淘金冲动,有着太多的智慧和敏锐,但他们缺乏诚信、道德、正义感、人文关怀以及做人的原则,更缺少感恩和回报社会的理念,贪得无厌,不但会伤己,也会危害社会。
企业成功靠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规则的遵守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车行和银行的浮躁背后,其实都可以折射出相关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影子,和这些企业信仰的迷失。
白岩松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的灵魂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咸蒸提醒各位,去银行签署抵押合同时,不要嫌麻烦,也不要签个字内容任经办者填写,这可能就是一个“陷阱”。当然,你去买二手车时,也应擦亮眼睛看个明明白白,不要到时拉回的是一堆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