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效果如何         http://m.39.net/pf/a_7279415.html

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

王志成

连旭辉、朱琴燕演唱乐清抛歌《对鸟》

乐清抛歌《对鸟》(连旭辉演唱、裘贤兴笛子演奏)G调

乐清山文化的最高成就

年,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座谈会,我曾提出乐清抛歌《对鸟》申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的建议,但后来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时,却成了“乐清撞歌”。撞歌是温州市龙湾区和永嘉县的民歌,把乐清抛歌定名为“乐清撞歌”贻误子孙。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浙江省共13项,乐清没有一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共44项,乐清只有一项“乐清撞歌”。乐清市正在打造中国知名的音乐之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却如此落后令人汗颜。希望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的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乐清市背靠雁荡山脉,东临乐清湾,南与温州市区隔瓯江相望,西与永嘉县接壤,北、东北接台州市。乐清市山海资源丰富,作为海陆交替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宜人,地理区位独特,是中国东南沿海*金分割点上具山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乐清市五千年的生存文化和山海文化积淀是乐清建县余年来乐清人世世代代构建的乐清人文精神的渊源,而余年来构建的乐清人文精神是乐清城市魅力和气质的根源。

箫台山是乐清得名之山,箫台山与凤凰山一带是乐清人文渊源之地。传说东周年间,明月之夜,箫台山下,海涛汹涌,在岩石上撞击出震天轰鸣声,伴和着箫台山顶的飘渺箫声,形成激越的交响乐,回荡在山谷之中。姬晋在箫台山顶垒石为台,弄箫奏乐,祥云缭绕,仙鹤飞舞,凤凰来仪,百鸟和鸣,在箫台山溪泉之中沐箫完毕,兴尽跨鹤离去。姬晋(前—前),字子乔,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因为直言极谏被废为庶人,学道成仙,骑白鹤遨游三山五岳,吹箫如凤吟凰鸣。后世被奉为王氏始祖,后人称为王子晋、王子乔或王乔。

东晋宁康二年(),析永宁县地据传说中王子晋跨鹤吹箫故事置乐成县,辖今乐清市、温州市洞头区、玉环市全部及温岭市部分地区。“乐”指音乐,“成”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术语,指乐章。乐清建县之始就与音乐有了不解之缘。后梁开平二年(),为避太祖朱温父朱诚之讳,吴越王钱镠奏改乐成为乐清。“清”与“浊”相对,“清”表清越,意为高八度,“浊”表低沉,意为低八度,均与音乐有关。目前地名与音乐有关的县或县级市,全国只有乐清一处。

一方水土,千年乡音。乐清虽然地处东海一隅,千年古县,地灵人杰,山海渔盐,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民间音乐。从王子晋跨鹤吹箫的传说到乐清抛歌《对鸟》唱响全中国,唱响全世界,优美的乡音,浓烈的乡情,无不渗透在乐清民歌之中。乐清市陆域面积.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平方千米,而雁荡山、中雁荡山、白龙山面积.44平方千米,占乐清市陆域面积46.29%。乐清市的山文化以雁荡山、白龙山和中雁荡山为代表,以乐清抛歌《对鸟》为最高成就。乐清抛歌《对鸟》通过劳动者口头世代相传,经数百年发展成为中国经典民歌,中国的山歌以鸟名为对唱内容的只有乐清抛歌《对鸟》。乐清抛歌《对鸟》的旋律在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是深深植根于乐清民间的传统文化精品,是乐清山海文化中最活跃和最富有生气的精华。

我多年到乐清各地采风,乐清抛歌《对鸟》起源于雁荡山麓,当地的牧童们经常接触山林百鸟,经常互相抛山歌猜鸟名、地名、物品名等,通过创作和演唱白龙山抛歌和芙蓉抛歌,学习到丰富的生活知识。《对鸟》一类抛歌成年人也非常喜欢唱,往往由老年人或成年人教五六岁的小孩子唱。乐清抛歌《对鸟》不仅陶冶一代代乐清人的情操,对培育一代代乐清人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的文献依据

从目前乐清市地方文献来看,最早记录乐清抛歌《对鸟》和温州民歌《叮叮当》歌词的是学者、作家陈适。陈适是今柳市镇七里港上屋村人。年6月,上海南京书店出版陈适与汤增敭、徐则骧等人在乐清和温州等地搜集的原生态儿歌童谣《瓯海儿歌》,其中《铃叮当铃叮当》《俉宕有花花没瓶》《什么上山一点红》《什么飞过青又青》四首儿歌是与《对鸟》音乐形式相同的乐清抛歌(见《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第55页)。

年春天,乐清县立初级中学(乐清中学前身)办在虹桥沙河,经该校音乐教师朱一正记谱整理后,乐清抛歌《对鸟》迅速流传开来。年9月,温玲菊考入乐清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学校在由白鹤寺殿宇改造的礼堂举行文艺晚会,温玲菊演唱《对鸟》,倪定熙笛子伴奏。年8月,浙江歌舞团温州民歌手姜幼梅参加全国第一届业余音乐舞蹈比赛演唱《对鸟》获表演二等奖。年7月,经周恩来点名推荐,温州民歌手朱玲仙随国家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对鸟》获一等奖。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选编《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中国选入七首,温州选入乐清抛歌《对鸟》和温州民歌《叮叮当》。

年12月6日上午,乐清市举行热烈庆祝乐清撤县设市“雁荡之春”文艺专场演出,温玲菊演唱《对鸟》,裘贤兴笛子伴奏。年年初,我从网络上搜集到温玲菊用方言演唱的乐清抛歌《对鸟》MP3,6月2日,我请朱一正老师到我办公室聆听确认,朱一正老师听了前奏和第一句,立即断言是温玲菊唱的。

年6月16日,《乐清日报》发表我的文章《乐清话——历史的活化石》。年9月5日,《温州日报》发表了我的文章《保护原汁原味的〈对鸟〉》。年夏,有着浓厚纯文学气息的乐清市文联《箫台》杂志第二期破格发表我的一万一千余字的音乐论文《乐清山歌〈对鸟〉》。上述三篇文章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使我又认识了一些关心《对鸟》的朋友。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之后,我跟一些本来就关心《对鸟》的朋友聊天时,与《对鸟》相关的话题更多了,有些本来还比较模糊的疑难问题慢慢变得清晰起来,把《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这本书写出来的想法更强烈了。年8月,我曾请老同学陈纬和裘贤兴录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乐清抛歌《对鸟》笛子伴奏音频,由于设备不好,只能作为资料保存。

年,我跟陈纬谈起为《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搜集资料的方方面面,陈纬将收藏50余年的年乐清县文化馆编油印小册子《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找出来借我,我当即请乐清市图书馆夏文博扫描成电子文本,分送乐清市社科联、乐清市文联、乐清市档案馆、乐清市文化馆、乐清市图书馆和热心乐清民间音乐研究的朋友。

20世纪50年代,乐清县文化馆曾组织全县范围的民歌普查。年至年,包珍存任乐清县文化馆馆长。年6月11日,乐清县文化馆将搜集的民歌整理成册,刻钢板油印小册子《乐清民间音乐资料》,《乐清民间音乐资料》是年《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原稿。乐清县文化馆年编《乐清民间音乐资料》仅印30份供有关部门参考,所收《对鸟》歌谱是八问八答,结句落在“la”上,属于羽调式七声音阶。《乐清民间音乐资料》使用蓝色油墨,刻钢板字迹比较潦草,记谱者印得非常模糊,难以辨认,今藏于乐清市图书馆。八问八答《对鸟》歌谱未收入乐清县文化馆刻钢板油印的小册子《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收入了虹桥倪孔恭唱、朱一正记谱的虹桥抛歌《对鸟》。《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是20世纪50年代乐清搜集民间音乐形成的成果,是宝贵的乐清民间音乐记忆,是乐清民间音乐的宝库,是乐清目前所见最早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乐清民间音乐专集。文化大革命后,乐清文化界的朋友大多没有见过这本油印小册子。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乐清县大规模搜集乐清民间文学艺术资料,漏掉了这50余首乐清民歌和民间乐曲。

《乐清民间音乐资料(第一辑)》收有白溪环山俱乐部唱、庄旭春记谱的白溪抛歌《吤呣拕藤拕半天》。乐清抛歌《对鸟》流传至乐清全境、永嘉县和台州市的温岭市、玉环市等地,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在《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中,我仅根据文字记载说乐清抛歌《对鸟》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实很有可能数百年前就有《对鸟》等乐清民歌。

年1月26日,乐清市社科联召开乐清抛歌《对鸟》专家审订会,这次审订会讨论确定了陈适搜集、虹桥倪孔恭唱、朱一正记谱整理、我校订之后的《对鸟》歌词,而对于《对鸟》的演唱和记谱,大家认为民歌有多种版本,理不足怪。

《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出版之前,我曾跟许多朋友讨论《对鸟》在民歌分类方面的问题。我国的出版物和民歌专家、学者向来把《对鸟》定位为山歌,我发表的文章也把《对鸟》记为乐清民歌和乐清山歌。乐清民间向来称《对鸟》为抛歌,我们现在整理出书,理应尊重历史,尊重乐清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一书所收陈适记录歌词、朱一正记谱整理、王志成校订乐清抛歌《对鸟》歌谱如下:

陈适记录歌词、朱一正记谱整理、王志成校订乐清抛歌《对鸟》歌谱

张云忠是乐成人,生于年,乐清中学高中毕业。张云忠年轻时是唱山歌的能手,年出版的《海山情怀》第37页,收有他多年搜集的41首乐成抛歌歌词。年5月出版的《海山情怀·乐清乡土文化续编》,其实是《海山情怀》的修订版。《海山情怀(续编)》第页收有14首乐清民歌歌词,《海山情怀(续编)》第页收有80首乐成抛歌歌词,其中8首只有四句,不像《对鸟》那样四问四答,是只抛不答、以骂人为乐的独唱,应是众多调皮儿童的集体创作。此外,一首八问八答的乐成抛歌歌词被拆成两首四抛四答的乐成抛歌歌词。其他70首歌词均为四抛四答的抛歌形式,均属于乐清抛歌。《海山情怀(续编)》所收乐成抛歌采取“抛”和“答”的形式,抛歌的特征最明显。《海山情怀(续编)》所收80首乐成抛歌歌词,见《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第页。《海山情怀》由张润秀作序,年,张润秀在乐清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朱一正老师教他们全班唱乐清抛歌《对鸟》,张润秀曾在乐清县文艺会演唱乐清抛歌《对鸟》获奖,曾被朱一正老师带到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张云忠搜集的八问八答乐成抛歌《对鸟》歌词如下:

吤呣飞过青又青?吤呣飞过带铜铃?

吤呣飞过雀雀响?吤呣飞过不作声?

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带铜铃。

雀儿飞过雀雀响,老鼠皮翼飞过不作声。

青翠为吤呣飞过青又青?白鸽为吤呣飞过打铜铃?

雉鸡为吤呣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为吤呣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青翠为媒人飞过青又青,白鸽为媒蘖飞过打铜铃。

雉鸡为新郎官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为新孺人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注释]

雀,读斫。蘖,读业,媒蘖即媒人。

年12月13日,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了《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一书的出版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抛歌《对鸟》座谈会”,我和连旭辉、郑宗廷介绍了乐清抛歌《对鸟》和白龙山抛歌《对鸟》的相关情况,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策划人吴申教授在会上作重要发言。回上海以后,吴申在他担任特约总策划的《小演奏家》杂志以两个版面刊登了《音乐课本中的〈对鸟〉修改内容》,指出全国高中必修课《音乐欣赏》中与乐清抛歌《对鸟》版本有关的问题。

虹桥镇峃前人连正远出生于年,小时候是白龙山牧童,他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只有七度,旋律平易,音域不宽,便于普通人上口,具有浓浓的乡土味,是《对鸟》原产地乡人至今仍口口相传的乐清抛歌。我根据连旭辉用手机为他的父亲连正远录制的音频完成了白龙山抛歌《对鸟》的记谱工作。

年9月,《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出版。由于《海山情怀》已经出版,把《对鸟》记为乐清抛歌没有争论。我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请动力数字音乐制作中心录制了随书附送的乐清抛歌《对鸟》音频光盘,包括裘贤兴笛子伴奏C调和笛子伴奏D调,宋婷演唱的女声独唱C调和女声独唱D调,舞台演出伴奏C调和舞台演出伴奏D调,连正远、连旭辉父子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温玲菊演唱的《对鸟》MP3由动力数字音乐制作中心再混音,乐清抛歌《对鸟》音频光盘达到出版级水平。

乐清音乐界几位年龄60岁以上的朋友听了连正远、连旭辉父子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一致公认连正远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是目前最具民间韵味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版本。文化大革命以后,虹桥倪孔恭唱、朱一正记谱的虹桥抛歌《对鸟》歌谱被众多改编的《对鸟》歌谱淹没了,这个情况乐清社会少有人知。连正远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与虹桥倪孔恭唱、朱一正记谱的虹桥抛歌《对鸟》非常接近,歌词“燕子飞过青又青”与陈适于年之前搜集的《对鸟》歌词吻合,歌词“喜鹊飞过红夹绿”与现在流行的乐清抛歌《对鸟》歌词不同,可以断定是民间早期流行的歌词。年年初,连正远把白龙山抛歌《对鸟》的歌词改为与现在流行的乐清抛歌《对鸟》相同的版本。

年6月11日至6月25日,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澳门特别行*区*府社会文化司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澳门特别行*区*府文化局承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根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门市*署大楼正式开幕。连旭辉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年“根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演活动上演唱白龙山抛歌《对鸟》。

乐清抛歌不仅只有乐成抛歌,收录于乐清其他乡镇志和其他乡邦文献的抛歌,诸如《吤呣拕藤拕拕过坑》《儿哪出个雷打岩》等虹桥抛歌、芙蓉抛歌、蒲岐抛歌、西乡抛歌等歌词有余首,散落在乐清民间尚未搜集到的抛歌歌词应该有数百首。

年初,我根据连正远、连旭辉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和校订之后的乐清抛歌《对鸟》,整理改编的乐清抛歌《对鸟》旋律只有八度,便于歌手和普通群众演唱,力图保留质朴、刚健、清新、大气的个性和高亢的山野韵味。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音乐界挖掘、搜集民间音乐没有注意传统民歌与新民歌、民歌风创作歌曲的区别,经常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民歌与新民歌、民歌风创作歌曲混淆在一起。乐清这一次挖掘、搜集民间音乐没有注意记录好搜集地点、演唱者姓名、搜集记录者姓名,记谱完成未进行仔细校订。乐清县文化馆民间音乐征集小组年春编印的《乐清民间音乐第一辑(民歌、民间曲调)》所收《对鸟》歌谱“青翠为啊尼事干飞过青又青”后边的四问四答八句、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乐清县歌谣谚语卷》所收《对鸟》歌谱“青翠为吤呣事干飞过青又青”后边的四问四答八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必修)所收《对鸟》歌谱“青翠缘啊尼事干飞过青又青”后边四问四答八句,歌词大同小异,带着浓浓的温州方言韵味,旋律不是原始的民歌,而是改编的版本。全国小学音乐课本和高中《音乐鉴赏》课本已经使用了十余年,但乐清抛歌《对鸟》一课,教师备课和学生上课一直缺乏乐清本土民间音乐研究的支撑。年,我给《蒲岐镇志》主编崔宝珏打电话,询问八问八答蒲岐抛歌《对鸟》所唱的曲调;崔宝珏说,八问八答蒲岐抛歌《对鸟》与八问八答乐成抛歌《对鸟》基本曲调大致相同;至于改编的版本,如果改编好了可以取代原始的民歌,如果改编不好,自然不会流传。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必修)所收八问八答《对鸟》歌谱在乐清无人接受,但在音乐学院那些不到基层采风的教授中被奉为至宝,影响很大。传统文化精品的代表乐清抛歌《对鸟》是乐清市的乡*,全国高中必修课《音乐欣赏》带来的乐清抛歌《对鸟》版本错误,十余年过去,温州市、乐清市还未能解决,乐清市创建全国知名的音乐之城任重道远。

年2月5日,我汲取张云忠、崔宝珏、卓大钱等人搜集的八问八答乐成抛歌《对鸟》、淡溪抛歌《儿哪出个雷打岩》、蒲岐抛歌《对鸟》和芙蓉抛歌《对鸟》的精华完成了八问八答乐清抛歌《对鸟》的记谱整理。八问八答乐清抛歌《对鸟》中的“妆吤呣”在乐成方言中是“做什么”的意思,老嬣是老婆的意思。八问八答乐清抛歌《对鸟》时长近5分钟,适合在喜庆的场合演唱,但务必把质朴、刚健、清新、大气的鲜明个性表达出来。

张云忠、崔宝珏、卓大钱搜集,王志成记谱整理乐清抛歌《对鸟》歌谱如下:

张云忠、崔宝珏、卓大钱搜集,王志成记谱整理乐清抛歌《对鸟》歌谱

淡溪抛歌《儿哪出个雷打岩》歌词如下(见《淡溪镇志》第页):

儿哪出个雷打岩?儿哪出爿长道坦?

儿哪个出个长长声?儿哪出一条遮拦城?

石埭出个雷打岩,湖边出爿长道坦。

虹桥出个长长声,蒲岐出一条遮拦城。

石埭为吤呣出个雷打岩?湖边为吤呣出爿长道坦?

虹桥为吤呣出个长长声?蒲岐为吤呣出一条遮拦城?

石埭为劈妖出个雷打岩,湖边为跑马出爿长道坦。

虹桥为作市出个长长声,蒲岐为防寇出条遮拦城。

崔宝珏搜集的蒲岐抛歌《对鸟》歌词如下:

吤呣飞过青又青?吤呣飞过带铜铃?

吤呣飞过红夹绿?吤呣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带铜铃。

雉鸡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青翠为吤呣飞过青又青?白鸽为吤呣飞过带铜铃?

雉鸡为吤呣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为吤呣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青翠做媒人飞过青又青,白鸽做抬轿人飞过打铜铃。

雉鸡做新郎官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做新孺人飞过(扌麻)把胭脂搽嘴唇。

年11月22日,我和乐清市民间音乐研究会会员姚伟松、连旭辉、马永福、谢圣谦赴虹桥采风。参加虹桥采风人员还有原乐清市*校副校长王连飞、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徐小慧、动力数字音乐制作中心周庄卜、原虹桥镇文化站站长胡安芬和乐清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虹桥镇虹桥殿,岭底乡珠璋村陈建强为赴虹桥采风人员找到他的外婆傅香凤。傅香凤是淡溪镇南岙坦村人,年兴建淡溪水库,南岙坦村78户人家整体移民到淡溪镇西林村。傅香凤是年85岁,年轻时嫁到岭底乡新丰村,老人见人多,不好意思唱歌。连旭辉轻声为老人唱起白龙山抛歌《对鸟》,老人当即说,她年轻时唱的就是这样的抛歌,很高兴地为我们介绍淡溪抛歌《对鸟》的民俗背景。那时,一个村子能演唱抛歌的民歌手只有四五人,傅香凤是演唱淡溪抛歌《对鸟》的民歌手之一,老人嫁到岭底乡新丰村后,已经五十余年不曾演唱淡溪抛歌《对鸟》了。当时的婚嫁民俗,新郎结婚那天,要派出五六名年轻女子到新娘家接新人,新娘家也要派出五六名年轻女子送新娘到新郎家,路上相遇就要一起对山歌,对歌的内容是白龙山抛歌《对鸟》一类抛歌,对得好不好都可以接新娘上轿。由此可见,淡溪抛歌《对鸟》也与婚嫁有关,虹桥、淡溪、芙蓉乃至大荆也有这样的民俗。我想,八问八答乐清抛歌《对鸟》或许能不以竹笛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而是敲锣打鼓,以唢呐为主奏乐器。

赴芙蓉、岭底采风人员跟李立明会合后,到达芙蓉镇雁湖社区上垟村,跟卓大钱一起,采访上垟村民歌手陈香娥。陈香娥是年80岁,20世纪50年代初期做姑娘时在雁湖山上放牛,跟小伙伴们学会了演唱高亢的芙蓉抛歌《对鸟》。陈香娥演唱的芙蓉抛歌《对鸟》与连正远、连旭辉父子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旋律相同,只有歌词最后一句“吤呣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和“长儿巴丁飞过口衔胭脂一点红”不同。我跟卓大钱商量,雁湖社区上垟村虽然属于雁荡山雁湖景区,但行*区划属于芙蓉镇,而且陈香娥演唱芙蓉抛歌《对鸟》使用的是芙蓉方言,应该称为芙蓉抛歌《对鸟》而不应该称为雁荡抛歌《对鸟》。

万晓峰为这次赴芙蓉、岭底搜集到的芙蓉抛歌《对鸟》和芙蓉民歌《思情郎》《妇女叹苦》《劝苦》《十杯酒》《大嫂鼻头红彤彤》《十劝郎》《十条手巾》拍摄了完整的视频。我根据录音完成了乐清花鼓《十劝郎》、雁湖民歌《妇女叹苦》《大嫂鼻头红彤彤》和芙蓉民歌《劝苦》《十条手巾》的记谱工作。连正远、连旭辉父子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与陈香娥演唱的芙蓉抛歌《对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原始山歌。我撰写《山海精灵——乐清抛歌〈对鸟〉》时,同时在撰写《梅溪精神探微》一书,跑淡溪多一点,而且手头只有连正远、连旭辉父子演唱的白龙山抛歌《对鸟》音频,这次芙蓉、岭底采风,为乐清市山海文化金名片乐清抛歌《对鸟》找到了另一个源头。我们说,乐清抛歌《对鸟》起源于雁荡山麓就有了事实依据。

这次芙蓉、岭底采风,看芙蓉、岭底人唱民歌俗曲的喜庆场面,我深深体会到温州乡土音乐在老百姓生活中口口相传,民间才是温州乡音的土壤和舞台。劳动人民唱民歌就像过节日,就像登上山野舞台扮演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角色,这就是民间文学艺术得以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乐清市民间音乐研究会近年来搜集整理乐清市乡土音乐涉及的对象往往是70岁以上的民歌手,60岁以下少有人能演唱乐清民歌。目前,初中毕业生能懂得简谱的不多见,农村亟需像扫盲一样普及音乐教育。有了劳动人民离不开的生活需求这样坚实的基础,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一定能登堂入室,在中国和世界文学艺术殿堂大放异彩。

年,芙蓉抛歌《对鸟》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立明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撞歌《对鸟》传承人,可由李立明演唱陈香娥唱、我记谱的芙蓉抛歌《对鸟》,申报录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

年1月14日,倪蓉棣在“我爱《对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