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大学(LanzhouUniversity),简称“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工程”、“工程”大学行列,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计划”、“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创建于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期间设立的甘肃法*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年,教育部与甘肃省*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年和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优势专业
截至年6月,学校现有91个本科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至年4月,学校有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年至今,先后有14位校友当选为院士。
西北师范大学
学校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坐落于丝绸之路重镇--兰州,由甘肃省人民*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截至年6月,校本部占地面积亩,新校区占地面积亩、生态实训基地约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7.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万元,各类文献资源.9万余册。现有各类学生人。现有教职工人,正高级职称人员人,副高级职称人员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人。
优势专业
截至年6月,学校现设27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截至年6月,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美术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二级授权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个硕士二级授权专业,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是中央部委投资省部共建重点大学,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和甘肃省人民*府共建大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继续教育基地、全国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国*府奖学金海外留学生招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大学成员之一、“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8国47所)成员之一。
学校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历史可追溯至年,是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系一分为二迁至兰州后于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年4月,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和甘肃省人民*府签署协议,共建兰州交通大学。
优势专业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62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涵盖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在职工程硕士、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等。学校在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环境工程、市*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学科在国内高校具有较强实力。在风能太阳能、绿色真空镀膜、防扬尘技术、绿色生态农药、染缬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
截至年5月,学校有研究生院、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数理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位于武威市的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个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现有招生本科专业61个,涉及工、理、经、管、文、艺六个学科门类。
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小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大学成员之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年,学校更名甘肃工业大学;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
截至年6月,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3.6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
优势专业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学科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个门类。学校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授权、会计硕士(MPAcc)授权。学校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水利机械、能源与动力等学科形成了明显优势,其中,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
截至年6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学校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工程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工程硕士(18个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介绍
甘肃农业大学(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农业部和甘肃省人民*府共建大学、甘肃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年6月,甘肃省人民*府和农业部签署协议共建甘肃农业大学。
优势专业
截至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教学部),58个本科专业,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7个学科门类。
截至年,学校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多项,总经费达3.74亿元,有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84项,授权专利项;出版专著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多篇。截至年,全校承担国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