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袁红富(温州商学院)
温州是长三角一体化城市,也是浙江省“铁三角”城市之一,这些重要的城市地位离不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温高校在校生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笔者对近年高校毕业生留温现状做了数据分析,结合高校、毕业生、企业访谈和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毕业生留温率有所下降,吸引毕业生首要因素是就业机会,但在就业机会类同情况下城市环境成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要素。待遇对毕业生流动大于各类人才*策。文章提出了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的对策建议。一、温州高校毕业生留温基本情况
目前温州共有高校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含独立学院2所)、高职院校5所,在校生8.6万人。从总体情况看,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生人数均超2.万,每年以%左右递增;毕业生留温率保持37%左右,但每年均递减约%,其中温籍毕业生留温率虽然保持85%以上,但每年递减均在.5%左右。
从全省各地市生源和就业人数看,我们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各市的流向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就业占比/生源占比”得出的省内各市的“毕业生吸引力系数”显示,全省5年应届毕业生中温籍占.6%,但仅有.52%的毕业生到(或留)温州工作;相比来看,全省应届毕业生中杭籍仅占3.%,却有28.2%的毕业生到(或留)杭工作,可见杭州在吸引省内高校毕业生上有绝对优势。温州对省内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上排名第6(与台州并列),7年排名第7(与台州并列),仅比丽水、衢州等地略高。说明温州人才新*后,应届毕业生中温州的“毕业生吸引力系数”继续小幅下降。
从学校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均超过0%,其中温职院高达66.9%;温医大、温州肯恩大学等本科院校毕业生留温率较低,其中温州肯恩大学仅5.%。
从专业看,留温率高的专科专业有酒店管理、鞋类设计与工艺等,本科专业为药学、师范各专业等,研究生专业为临床医学、眼科、思想*治教育等。
表省内各地市对全省届高校毕业生吸引情况
注:基础数据源自省教育厅《浙江省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
二、温州高校毕业生留温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近三年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的情况,通过走访、座谈在温高校就业部门、用人单位,同时随机选取了温州各高校不同专业多名毕业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归纳了毕业生留温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和平台亟需升级
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发展与从事行业具有明确的规划,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等行业是省内毕业生主要流向。但温州的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相比缺乏智能化、信息化、证券化、时尚化等元素;信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城市规划及建设亟待改善访谈中,留温毕业生普遍反映温州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温州城市化加速提质,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比上海、杭州、宁波甚至嘉兴、台州等地,在城市建设、精细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基础教育、基层卫生、文化设施、社保等一些指标明显落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温州特色的以私人关系构成的“熟人社会”行为模式现阶段也阻碍了温州的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从“熟人温州”转向“规则温州”。
(三)能吸引毕业生就业的产学研联动平台较少
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各高校成立的市级及以上产学研相关机构近百个。如温州大学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激光加工机器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各类省级平台个、市级3个;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各类省级平台个、市级6个。这些平台与低压电器、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温州五大支柱产业紧密集合。但在推动产业升级、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引领性平台不多。高校中温州医科大学除外,如温州医院5所(所三甲)、省部级以上平台2个吸引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
(四)高校类型、专业布局不合理
温州五大支柱产业需要大量工科及设计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但在温州没有一所理工类大学,开设工业设计相关的专业高校更是稀少,高校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呈倒三角。兰州理工大学永嘉研究生分院的成立也印证了这一现象(但这样的学生城市归属感不强。温州晚报就曾报到研究院第一届学生无一人留温的情况)。所以,温州的制造业(轻工业)产业结构对比温州高校及专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影响了基础人才留温工作。
(五)留温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相关数据显示,毕业生留温工作的收入水平低于留杭州、宁波及绍兴、嘉兴等地,位列全省第二方阵。根据温州大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7届毕业生省内主要就业城市薪酬统计,温州市处在第五位;教育厅发布的《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届本科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全省排名前十的本科高校中,没有一所是温州高校。
图温州大学届毕业生省内主要就业城市薪酬分布(毕业半年后)
图2浙江省高校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月收入排名前十本科高校
(六)创业创新平台环境相对缺乏
年温州规上企业平均产值为.亿元,远低于绍兴、杭州、宁波、嘉兴等地。温州全社会RD投入占比仅为.78%,远低于全省2.3%的平均水平,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入园企业平均仅2.2名研发人员。而近期公布的全国7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中,温州高新区(科技城)仅排07位,在省内28个高新区中排名9。全省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我市仅有5家(占5.%);全省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我市仅有55家(占8.8%,)。温州科技孵化器、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平台实力不强、上市公司数量偏少在就业创业环境方面有较大差距,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个人就业吸引力不足。年全省家上市企业(全国省市排名第二),我市仅23家(全省排名第七,占6.0%)。
(七)引才留才*策未能全面惠及高校应届毕业生
课题组于年在第6期《温州*研》发表《关于温州高校毕业生留温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一文。文中重点提及温州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较少面向温州本地高校招聘毕业生的情况,如在教师提前批招聘中,大部分温大师范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如温州大学学前教育(幼师)专业,年本科生有超过0%去了杭州就业,原因是杭州多个区教育部门提早到温大招聘。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副市长陈建明批示。、年此类情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在近日召开的全市*协会议中,不少代表也提出:近年来,针对全国“双一流”高校,温州出台了一系列引才*策,而温州本地高校的本科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建议针对温州本地高校,能放宽报名资格。三、为温州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留温来温的建议(一)把温州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加重视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工作,提升紧迫感,抢抓时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应对当前各大城市的“毕业生争夺战”。制定招才引才*策时要更加注意惠及温州高校毕业生,制定涉企相关*策时要向应届毕业生更多倾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行*、事业编制,面向温州高校毕业生、外地温籍毕业生进行定向招考,努力把毕业生人才引回温州、留在温州。
(二)以支柱产业升级为导向,“*校企行”共建“产学研创”平台在温高校针对温州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建立了相应的科研技术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在数量及研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进一步发挥好现有平台作用,制定以支柱产业升级为导向,关键是促进院校间合作的“*校企行”协同制度。如探索*府牵头,相关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合作机制。针对有较大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基础领域研究,*府、企业可加大投入、高校快速整合研究资源、行业协会精准把握发展趋势,共同促成研究成果及应用,从而创造温州更大的就业平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结合,也是毕业生们非常好看的就业选择。(三)短期内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更好服务于温州产业发展
围绕打造“国际时尚智城”的目标,短期内引导和支持在温高校结合温州当前传统产业特点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对其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升级。条件成熟可考虑建设契合温州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工类高校,使其在智能制造、信息产业、城市建设、工业设计等领域有系统的专业设置和较强的学科影响力,要构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科体系,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
(四)打造面向毕业生留温创业就业的支撑平台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引才、留才能力。打造高端研发平台,提升浙南科技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发展水平,推进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优质“双创”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投机构与市科技创投基金共同在温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专项子基金,加大对大学生创办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融资支持。
(五)全方位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就业机会类同情况下,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调查发现:曾经哪里钱多去哪里,但现在几百工资的优势已经不能吸引人才的流动。毕业生们宁愿选择工资低几百但城市环境更好的城市就业。所以温州要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有力推进“大拆大整”,系统谋划“大建大美”,通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亮点区块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坚持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补齐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高端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优质社会事业对周边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六)适时完善鼓励毕业生留温的系列*策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展开了“抢人大战”。西安、武汉、长沙、嘉兴、金华等相继出台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策。适时完善加紧解决好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