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渠,邳州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有人说他是民一庭这艘战舰上的“船长”,也有人说他是法治道路上的“追梦人”,工作中的吴树渠究竟是什么样子?这就带你去看看。
民一战舰的掌舵人
这是吴树渠到民一庭当庭长的第四个年头。
从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6点下班,一项项工作就像轰隆隆开着的列车,没有停歇的时候。
除了一天的工作调度和案件审理,他每天都要到部门的各个办公室转转。
“吴庭长,我昨天办了个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案子,针对当事人争议核心部分,我还有没理清的地方。”民一庭青年法官吴丹拿着卷宗请教。
“哪呢?我看看。”吴树渠就地接过,在仔细翻阅后,进行起了现场教学。他对庭里青年法官的“传帮带”多是在交流中、审理中、调解中完成的,方便让青年法官在实际操作中更快地成长起来。
邳州法院民一庭的案件量一直很大,庭里的法官长期处在高压之下。吴树渠深知案件的数量到了一定的份上,要提高办案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把庭里法官业务能力提上去。他常告诉庭里的年轻人要多看多学,不要怕问。他也和庭里的老一辈法官交流,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也要跟得上知识更新的节奏,才能在审判中把握主动权。
四年时间,说不长,也不短。在这四年里,吴树渠开着民一庭这艘战舰扬帆远航,打造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法庭。为了当好的庭里的家长,他花了很多心力,这个职位赋予他沉甸甸的责任。“讲*治、懂业务、善协调、有担当”,在谈到吴树渠时,一个长期在民一庭工作的老同志总结说:“吴树渠遇事用心思考、勇于担当,平时带头工作、遵守规矩,更是把关心爱护干警落实得很到位,庭里的干警对他打心眼里佩服。”。
服务调解的热心人
年8月,郭某在邳州一家工地上砌墙时,不慎从脚手脚上摔落至地面,右脚踝受伤严重,先后两次转院进行治疗,期间工地承建公司未支出任何费用,仅在出院后,经过郭某的反复催要,支付了郭某两万元费用,但不足以支付郭某的医疗费用。因脚踝受伤,郭某短期内无法从事体力工作,在支付医疗费后财力已经所剩不多,生活面临窘境。郭某一纸诉状把承建公司告上了法庭。
为了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吴树渠在看到案件后,顶着烈日到施工现场,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反复做承建公司的调解工作。同时,考虑到当事人郭某腿脚不方便,他也多次带着书记员上门做郭某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吴庭长,你说的我们都明白,谁都不想发生这事。我们也想尽快了结这事,该由我方承担的,我方就承担。”在吴树渠多次联系承建公司后,被告公司负责人如是说,他及时叫财务人员送来了5万元。
收到赔偿款的当天,吴树渠就通知了郭某,亲自把5万元给郭某送去,现场达成了民事调解协议。郭某连声向吴树渠道谢:“谢谢你,吴庭长。要不是你这么反复为我跑去做工作,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这笔钱。”
在吴树渠看来,做好法院的调解工作,用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感情。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任重道远,为民司法永远在路上。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就不能敷衍,走个程序、求个结果,就必须多花些功夫把工作做到当事人心里。
不懈努力的追梦人
《民法总则》、《民事诉讼法》、《民事证据规定:原理与适用》……一本本专业书籍整齐地摆放在桌上,书上还留着学习过的痕迹,吴树渠始终让自己保持着“充电”的状态。他始终认为,业务过硬是一个法官的脊梁,练就过硬的业务就像锻造钢铁,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
18年前,吴树渠脱掉*装转业回到家乡,凭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品质只用了一年就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邳州法院一名助理审判员。在接下来的工作实践中,他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法官,单有审判资格还是不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法律实践中才是学习法律的意义所在。
多看、多学、多问,吴树渠从不忽视手中办理的每一个案件,在他看来,这些案件就是他攀登法律这座大山时坚实的台阶。面对案子里的疑点难点,他从不回避,甚至主动请缨、迎难而上,争取优质高效完成审判任务。
基层工作,有苦也有甜。在长期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里,吴树渠遇到过很多难处,但在解决案件后,他心中只有沉甸甸的满足感。在与法律这个老伙计搭档了多年后,吴树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法律节奏。他觉得能够通过法律努力帮助到那些需要它的人,无论多辛苦,都很值得。
回首18年来在法院的工作,吴树渠笑言:“我不过是一个最平常的法律工作者。我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审判的道路上追求与公正的无限接近,这恰恰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
(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