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商家广告————————
近日,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开展房地产领域人脸识别专项执法行动,及时叫停宁波房地产领域非法收集人脸信息的违法行为。
截图来源于宁波晚报
在4月21日召开的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媒体通气会上,介绍了总体查处情况。截至目前,宁波共对非法摄取消费者人脸信息行为立案16件,并且,已对其中3件案件作出行*处罚,分别处以罚款25万元。
图源于宁波晚报
首批罚单出炉,能否完全杜绝开发商在售楼处偷装人脸识别系统的行为暂且不论,但至少能够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要知道,售楼处偷装人脸识别系统不只是存在于宁波这一个城市。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跟跃进,浙江省内诸如杭州、嘉兴、温州等多地都存在这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了业内一种奇怪的“默契”。
这些安装在售楼部隐蔽处的摄像头,看上去虽然与一般安防系统没有区别,却带有人脸识别功能,如果售楼处工作人员不告知,一般的购房者根本不会注意到。
图源于网络
对于此种行为,开发商给予的解释是售楼处的人脸识别是为了“分辨客户的来源”,许多项目在开盘前或者续销过程会启动分销渠道,通过渠道中介来帮忙介绍新客户,促成交易。
而如何判断客户归属问题,主要看购房者的第一次来访是自然来访还是中介带看。如果购房者是自己去的售楼处,那么这类客户属于自然访客,接待该客户的销售可以获得卖房提成。而如果是中介引荐,则属于渠道客户,渠道客户购房后,购房佣金将给到渠道端。
当渠道中介遇到房企销售,关于客户之争的“混战”一触即发。在过去,通常以客户姓名和手机号码作为客户身份识别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方法无法更好的对客户归属问题进行精准判断,毕竟姓名和手机号码都可以进行更换。
而人脸识别系统,则可以将客户第一次来访的照片保存下来,从而作为最直接的带客归属判断依据。
图源于网络
“只是为了区分购房者的来源,不会泄漏客户的隐私。”是售楼处被发现有人脸识别系统后最常说的一句话。
但显然,这个解释,购房者并不买单。
所以“戴头盔看房”这种如网络段子一般的现实艰辛买房故事才能够屡上热搜,引发热议。
图源于网络
该话题之所以能够成为敏感热点,最大的痛点便是在于拍照前,大多数售楼处并不会提前告诉客户也不会在展厅内摆放任何相关提示牌,在大数据技术的升级推进下,就连戴着口罩眼镜也能被人脸识别系统认出来。购房者明显感觉到自己毫无隐私可言并且甚至可能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隐患。
虽说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进步,“刷脸”正在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刷脸支付、刷脸进入小区已经是常态。
但是在收集这些个人信息的时候是秉持着“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且征得了当事人的同意。
并且,在已经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的也明确道: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在售楼处,购房者的“脸”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录入下来,尽管开发商一再保证购房者的个人隐私不会被泄露,可人脸识别滥用带来的风险却依旧无法规避。
因为信息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届时,购房者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买房人,也可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串数据。或许会因为数据的泄露与滥用而成为活跃在网上“透明人”。
很难说随着大量的人脸数据被收集,人脸数据或许会和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一样,成为违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新手段。
最后,圈姐还是想说技术革命向来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不能否认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在公共场合安装摄像头是有一定必要、一定好处的。就像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在商场的出入口又或是一些公共场所看到“内有监控”的提示,这些公共区域监控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有效维护公共安全、约束不良行为、在发生纷争时可以为警方提供真实可靠的线索。
人来人往的售楼处当然也属于公共场所,如果单纯的只是安装监控设施作为日常安防及规范内部员工行为管理之用,那没毛病。但涉及到人脸采集等行为,已经对购房者的个人隐私造成风险,不可取且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目前,打击售楼处“偷脸”行为宁波已经开始了,那么温州的行动什么时候能正式开始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