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丨ldquo诗魔rdquo洛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在澳门大学图书馆后面的咖啡厅,洛夫先生与夫人正在用早餐,当我进来的时候,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与傅天虹先生招呼我坐在洛夫先生边上,与他们一起喝咖啡。这是年11月1日的早上,从咖啡厅的窗玻璃上望出去,宁静的海湾,微风习习,阳光和煦。而当洛夫先生向我伸出手来的时候,我却仍恍如梦中。记得十五年前的年,洛夫先生曾访问我的故乡温州,我作为温州晚报的记者,曾采访过他。当我说起那年的往事,洛夫先生居然还记得,并提起他在温州认识的几位朋友的名字。洛夫先生已经82岁高龄,满头白发,是沧桑岁月的见证,而他矍铄的精神与乐观的心态,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十五年过去了,洛夫先生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如果非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诗人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或更有了英国诗人布莱克式的天真与经验;而不变的是诗人的记忆,是诗人对世界的热情。洛夫先生是中国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诗坛誉为“诗魔”。他出生于年,原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半个多世纪以来,洛夫先生写诗、译诗,著作甚丰,出版诗集《石室之死亡》()、《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评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在台湾,他与同仁创办了著名诗刊《创世纪》,草创之初,他们困于经费,竟至典当家产,为诗歌,真是呕心沥血,痴心不悔。五六十年来,《创世纪》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代代新人走上了一条铺满珍珠的璀灿之路。

石室之死亡(节选)

他的代表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三十多年来评论不辍,英译本于年由美国旧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在澳门大学图书馆的演讲厅,洛夫先生告诉我们,《石室之死亡》创作于金门的防空洞里,是他作为国*士兵在金门炮战时期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同胞相残、骨肉分离的现实在他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故乡成为他刻骨铭心的思念。他最早被大陆读者所熟悉的作品便是他的《边界望乡》,这首诗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年3月,洛夫访问香港时创作了《边界望乡》,诗人余光中陪同他去边界落马洲用望远镜看大陆,洛夫离乡三十年,近在咫尺却过不去,有家不能归,思乡情切,于是写下了这首震撼人心的诗——《边界望乡》,传神地表达了游子怀乡咫尺天涯的伤痛、落寞和无奈: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年他出版了三千行长诗《漂木》,被誉为新文学史上最长的诗。澳门大学这次举办“洛夫诗歌研讨会”,邀请我参加。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张志忠先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负责人郑炜明(苇鸣)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傅天虹教授,澳门大学葡文系主任、著名诗人、翻译家姚风先生,中国女性主义学者荒林等。研讨会中,洛夫先生深刻评析了中国现代诗歌。他认为,现代诗歌要继承中国传统之根本,探索古典诗歌之境界,汲取中国传统之精华。他说,诗歌应将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诗歌创造是人生意义的创造、人生境界的创造、精神高度的创造和语言文化的创造。早在十五年前他访问温州的时候,就对我说过,在诗艺的探索上,他是立场坚定地主张回归传统,拥抱现代,做一个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中国现代诗人。他当时就对我说,回归传统,并非那些假古典主义者,在形式和内容上抄袭古人,而是回归于中国传统优秀的人文精神。现代人由于注重物质的灯红酒绿,满足于视觉、听觉而忽略了心灵的慰藉、心灵的平静。作为正直、严肃的作家,要为时代立碑,为历史作证,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忠于自我,忠于民族,面向世界和宇宙,有如此忠贞和旷达的胸怀,才不愧于炎*子孙。在研讨会的最后,洛夫先生还激情满怀地朗诵了他最新创作的四首短诗:《浮生四题》《有涯》《荷塘月色》《周庄旧事》,并播放了他的儿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因为风的缘故》。这是他献给妻子的爱情短诗,经过儿子的深情演绎,旋律颇为动人。洛夫先生坐在台上,露出自豪的神情,而坐在台下的夫人的脸上,则满是幸福的笑了。研讨会上,我宣读了我的小论文《洛夫诗歌的传统及其对温州新诗人的影响》,在这篇小论文中,我试图指出洛夫先生与温州新诗人在诗艺探索与精神追求上的某种关联,包括传承与发扬。在五四时期以来的温州,曾涌现出多位有成就的诗人,早期的如刘廷芳的作品,《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收录刘廷芳诗一首,就是其作于年6月的《秋林》:我在秋林中散步,看满林*叶如金。我细思:这是何等可羡慕,人生暮年的晚景。照透一岁的*昏,烈火已焚烧了秋林,烧的是:青春记忆之杯所斟,青春早忘的乐境。老年人静坐如秋林,游永远不完之梦境。他们的:岁月如小溪流水一般,有无限奥秘的平安。金色辉煌的美丽,是老迈衰落的秋林,我心说:要孤单便如中天的明月,要老迈便如万里的恒星。我觉得,洛夫先生的某些作品,与刘廷芳以及五四时期新诗人的作品,似乎有着类似的情调与表现。后期的如九叶派诗人唐湜先生的作品,在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追求上,也似乎与洛夫先生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而最终,唐湜们与洛夫们,都选择了对传统的回归。台湾的洛夫与温州的唐湜,可以说是属于同时代的诗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分居海峡两岸,在诗艺的探索上并没有出现交集的现象,却殊途而同归。记得当年洛夫先生来温州,尽管他游览了南麂岛、楠溪江、雁荡山,似乎意犹未尽。他说,楠溪江的水真好。一句之后,他没有话了,而一切又尽在不言中。在南麂岛时,他面对着自己很熟悉的沙滩,仍诗情汹涌,随潮而动。他给我念了两句在南麂岛上写下的诗行:“染着金色夕阳的晚潮,把细细的沙滩揉皱了,又铺平了。”他表示自己很想写写南麂岛。记得也是在那一次,洛夫先生告诉我,他抽了四十多年的烟,居然戒了。当时,他的太太向他悬赏三十万元台币,要他戒烟,但他无动于衷。诗人的固执岂能轻易被打动?后来太太把赏金降到二十万元台币、十万元台币,再不戒就一分钱也没有了。最后洛夫先生终于戒了,当然并非出于太太的赏金,而是他也深知此习惯的坏处,深有所悟,就快刀斩乱麻,再来一次潇洒。可是当他看见我们在那里吞云吐雾津津有味时,还是忍不住要了一根。诗人可比顽童,此话不假。而此次重逢,香烟早已不再是我们的话题。十五年前,洛夫先生到鹿城,正值凉快的初秋;十五年后我们又在澳门相逢,南国的秋日温暖明媚。十五年前他对我说,他对温州并不陌生,相反非常熟悉,因为台湾有很多温州台胞,台北有一条温州街,而且在台湾的每一个地方也都有温州人的足迹,美味的“温州馄饨”的旗帜插遍了台湾的饮食摊。他说他很爱吃“温州馄饨”。十五年后,在澳门,我祝愿洛夫先生有机会再到温州来,吃馄饨,游山水,讲诗歌,给温州的青年诗人们再来一次美丽的风潮。.1.18

过去的回忆总是让人感觉美好,而逝去的岁月又让人无限伤感。如今,洛夫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诗文将永留人间。我想,读他的作品,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吧?

作者

瞿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当过工人厨师供销员

做过记者编辑

出版有诗集散文集多部

主编

楚尘建波

执行编辑

丹丹力诺淑珍露露

监制

金易贞木

文化瓯风传承

文学温州现象

文艺温州百工

中国网新温州副刊《瓯江文艺》

征稿

人物专访文化探寻散文随笔

诗歌小说摄影美术工艺作品

《瓯江文艺》投稿邮箱

oujiangwy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