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问策
话题坊
强化“研究开路”意识,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扩大教育决策影响力,年初,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年度温州教育改革发展专项课题研究工作。28个专项课题组以温州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积极拓宽研究思路,注重工研结合,加强成果运用,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期,特选取“温州新优质学校”等5个特色课题,与大家共勉。
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课题组
温州中心城区有公办初中14所、民办初中2所,其中公办初中学生数1.76万人。这些初中学校分布在老城区、新城区、城郊结合部等地域,有百年老校,也有办学历史不到10年的新学校。校际之间教师队伍水平、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水平、*府教育保障水平,都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过去,我们强调“有学上”,实现学有所教;当前,则注重“上好学”,追求学有优教。温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在年元旦献词中表示“着力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好温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全体教育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年3月,市教育局出台了《温州市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主要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升、精心培育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不断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等三个举措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年4月,市教育局提出《市局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并率先在温州中心城区15所公办初中先行启动。具体目标是从年起,以三年为一个周期,采用项目推进方式,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精心培育一批“新优质学校”,引导每一所学校都能办成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模式科学、办学成效明显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希望通过培育“新优质学校”,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推进温州中心城区初中教育优质均衡、高水平均衡发展,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纠结,不再为“学区房”而苦恼。
一、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的推进机制
两年来,我们通过系列的机制创新,实现各项目学校从“思想”突围、“管理”突围到“项目”突围,走向学校持续变革的发展之路。
项目认定机制:帮助学校找到“最近发展区”
一是自主申报。每一所学校在充分审视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对照家门口好学校的愿景目标,向市教育局直管处申报学校实施的项目方案。二是专家论证。市教育局直管处组织专家组,对学校项目进行论证,就不同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所需条件以及项目的完善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建议。三是集体交流。学校就专家建议再修改完善项目方案。年10月,直管处组织召开“新优质学校”项目交流会。每一所学校校长介绍本校方案,并接受专家的提问答辩,确定学校“最近发展区”,完善项目方案。各校的项目方案汇编成《新优质学校在行动——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方案汇编》一书。
专家指导机制:实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服务
本着服务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所学校的信念,市教育局组建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专家组,每一所学校均配有两名专家,从项目的选择、过程的跟进到经验的总结进行全程服务,定期深入学校,指导和调研各项目基地学校的培育建设推进情况,对项目学校创建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注重过程诊断,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学校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发现和挖掘项目的突出亮点,在实践中研究,研究中提炼。(见表1)
成果共享机制:主题展示学校创建新经验
以“行*推动+自愿申报”的方式构建市局直属学校“新优质学校”培育项目组团式发展联盟。市教育局为成功培育的某所“新优质学校”样本学校搭建展示平台,通过主题式交流研讨活动的形式,对学校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检验,又给其他学校提供借鉴经验。多向的交流,可促进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围绕“办家门口好学校”开展实践研究,从而实现以项目学校引领,全体公办初中跟进的联盟格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教育局还组织市内各新闻媒体,加大对市局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的宣传报道,总结和推广各校的创新实践和办学经验、成绩。同时,倡导学校增强自身品牌意识,借助舆论引导社会。(见表2)
专项视导机制:共性问题专题跟进
在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班主任工作是助推学校整体提升的重要抓手。市教育局相关职能科室和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市教师教育院等相关业务部门组成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专家组共15人,分五组到每一所学校进行一轮“学校文化建设和美丽校园”专项视导,帮助提炼“学校文化建设和美丽校园”的特色和经验。专家组指导市局直属学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开展起始年级班主任全员培训,对一些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案例进行点评和分析并汇编成《一个班的教育——市局直属学校班主任德育案例汇编》一书。
特色考核机制:保障项目有序展开
市局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领导小组围绕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育人模式、办学成效等核心评估要素,运用满意度调查、进步指数比对、现场观察等方法,对项目学校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该项目列入学校和谐考核的内容指标体系。领导小组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五个维度综合评价和考核学校在项目推进中所取得的成果,有力保障项目的有序开展。年初开始,各专家组将对结对项目学校开展评估验收工作,并召开温州市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项目博览会,集中向社会展示三年来项目学校的办学成果。
二、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项目学校的推进成效
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在培育与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不少典型案例。许多学校通过不同的路径和切入点,因校制宜,有序推进。如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将“博览·善达”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学校发展的基石;温州市第十二中学开展了以学为中心的“生·动”课堂变革实践探索;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润泽德育”将德育有序纳入学校课程的系统设计;温州市第八中学“生态作业”将作业作为撬动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生长点;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初小衔接”的实践探索着力打造融合式衔接教育新样本……
从年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测评和近两年的市级各类监测数据也发现:“新优质项目学校”的学生发展因素和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各指标在与同类学校横向比较和自身的纵向比较中,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学生学业质量有新提升
年省测显示,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项目学校”八年级学业成绩标准达成指数(学业达标)为97.66%,高出市均4.16个百分点,高出省均2.60个百分点,全市排位第一;高层次能力指数为76.55,高出市均6.83,高出省均5.77(如图1),全市排位第一。
图1八年级不同区县的高层次能力指数
从学科表现来看,“新优质项目学校”语文学科达标率约为98%,高出省均3个百分点,高出市均5个百分点;59%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高出省均10个百分点,高出市均13个百分点。数学学科达标率约为98%,高出省均2个百分点,高出市均3个百分点;58%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高出省均10个百分点,高出市均16个百分点。科学学科达标率约为97%,高出省均3个百分点,高出市均4个百分点;58%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高出省均10个百分点,高出市均11个百分点(如图2)。
图2年省测新优质项目学校各学科表现情况
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指数有新突破
在温州中心城区“新优质学校”项目推进中,大部分学校选择走内涵发展的变革路径,践行学为中心理念,在德育、课程、课堂、作业、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突破。直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优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评价两方面。年省测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学生去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会因材施教、是否组织互动合作、是否引导学生探究等内容来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合成。教师教学方式不仅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同时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责任心、学习意志力、师生关系、人格发展等方面也均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定义为百分制,指数越高,表示教师教学方式维度上的表现越好。八年级教师教学方式指数为63,高于省均13个点,高于市均14个点,与其它县域比较,位于全市第二位。
同样,年省测中的师生关系也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学生去评价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提供的支持,包括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信任学生,是否公正、平等的对待学生等。师生关系对学生成功适应学校生活、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主动性、独立性、探究性等优秀品质均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指数定义为百分制,指数越高,表示师生关系越好。“新优质项目学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八年级师生关系指数为82,高于省均13个点,高于市均12个点,与其它县域比较,位于全市第三位。
公众对学校满意度逐年提升
区域“新优质学校”在创建与推进过程中,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