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传ldquo嘉rdquo校友 [复制链接]

1#

最年轻首席记者薛样洋:

活成课堂中想象的样子

两年前,当薛样洋走进新城大道略显陈旧的温州晚报大厦时,办公室一位姐姐问她,“你为什么想来报社啊?”,她很“铁骨铮铮”地回答,我是新闻学专业,有新闻理想。两年后的今天,疫情下已正常回归工作岗位的薛样洋面对这个问题时,笑盈盈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毕业两年,薛样洋用最短的时间破格晋升成为温州晚报年龄最小的首席记者。学生时期就曾获得国家奖学金、表现出优秀专业水平的她,正在新闻行业实践着理想,散发着自己的光热。

“做记者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级新闻学专业的薛样洋在大学期间的实习就选择了传统纸媒机构,成为一名记者一直是她的愿景,所以毕业答辩结束的那天,她立刻赶回温州准备参加第二天温州报业集团的面试。回忆起刚进报社工作,薛样洋总是在各个部门轮赶,做过传统采写记者也做过新媒体运营,“在做民生这块的时候,天天都需要自己去找新闻线索”,但她认为做记者非常有意思,因为可以见到很多的人、经历很多有意义的事。

新闻行业的发展飞速,热点瞬息万变,每一个人都有独立表达的空间,然而新闻专业主义也愈显重要。薛样洋认为,作为新闻从业者,不断吸收新知很有必要,尤其我们身处一个“全媒体时代”,要求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能人才”。

“你还需要有涉及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储备”,她遗憾自己“有些懒”,所以再三强调“保持学习很重要”。

主动请缨,迎战“利奇马”

新闻学子也许都向往过:报道一个“大新闻”。曾经薛样洋的新闻理想,是做社会的瞭望者——揭黑打恶,铁肩担道义。直到台风利奇马来临,她对新闻记者有了新的认知。

年8月初,她得知台风将从浙江温州登陆,主动找到领导,想去前线报道台风。8月9日,她在洞头东岙沙滩做了一场台风来临前的现场直播,大风裹挟着雨点,打得薛样洋睁不开眼,天空黑沉沉的,这个平日胆小柔弱的女孩在镜头前又出奇地镇定,怀着激情向受众传达着最真实的现场。

10级风圈造成的环境已经非常危险,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撒了慌,全身湿透前往下一个采访点。

在重灾区山早村看到的情况远超出薛样洋的想象。暴雨带来的泥石流冲垮了这个村庄,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渺小而脆弱,遭受重大打击的村民面对记者采访时,态度已经十分疲惫与漠然。在经过一段满是泥而且特别滑的路时,薛样洋担心他们不好走,就抱起村民的孩子,一路抱回了家,至此村民对她的态度也出现了转变。再后来,我们才能看到一系列有力量也有温度的报道。

热爱与激情才是永动机

薛样洋与台风“利奇马”周旋五天,多次请示前往灾区,她终于明白,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报道的方式和工具变了,但好记者的职责不变,那就是深入基层、直击现场了解第一手材料,传达真实故事。

所以更多时候,“现实暴击比看一本书管用多了”。薛样洋也有工作中有苦难言的时刻,也会像每个职场中打拼的人“坐在办公室里哭”,最后支撑住我们的往往是激情与热爱。她说,写作、沟通都可以后天再训练,只有投入的热情和激情不变,新闻道路才能越走越远,熠熠生辉。

台风报道刊登后,接到来自村民的感谢电话的那一刻,她无比感动和自豪,“好像每天靠别人给予的一点点肯定,和成就感活着。”

后来薛样洋把这几篇报道发了朋友圈,有大学同学在底下评论:只有你成了我们课堂上想象的样子。

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