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温州家族的时代悲歌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904/4250101.html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此文计字,仔细阅读大约用时26分钟

导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温州的市场经济完全是来自民间的自发形式,是华夏大地最早萌动的地方,通过一个温州家族的兴衰可窥见一斑国内民营经济发展之路以及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之路。本文分三天刊出,今天是第二集。

一、温州的炒作模式始于炒房

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务院决定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来推动房产改革。

和喜欢追*策热点的温州老板一样,陈谢国也用原本计划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购买了鹿城区两处房产,结果一个月便实现了20%以上的上涨。有点吃惊的陈谢国快速出售了一套,但十天之后,当他决定以高于售价10%的价格,再重新购买一套房产时,他意识到:实业的路,回不去了。

房地产商开始在一片片空地上挖坑建房,大同巷、中山桥、解放电影院等相继被拆进行改造。但这些建造速度,俨然跟不上一叠叠插着翅膀从实业狂飞而来的钞票。温州房价快速翻倍,进入了只买不卖的锁仓模式。陈谢国找到了一位在*府某部门任处长的朋友,才买到了一个新楼盘的楼花。

到了年,象征着顶级土豪的绿城鹿城广场开盘时,处级别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时,投资地产上瘾的温州老板们,突然发现,公里外的上海正在闪闪发亮。

年,《温州晚报》组织了多个温州人,坐满了三节火车厢,专程到上海买房,时间特意选在了8月18的吉利日子。陈谢国也在看房团中,他们在上海受到了热烈欢迎,三天买下了百余套房子,豪甩五千万元。

回到温州之后,陈谢国越想越觉得买少了。于是,两个月后,一列列专机又将温州人送到了上海房地产市场,万、万、1.2亿,不断扩大的交易额一次次刷新人们的眼球。

温州购房团也开始扩大自己的版图,北至哈尔滨,南至三亚,西至重庆,东部狂扫海岸线。将全国楼市当做满汉全席,逐一品尝,把买房当做买菜,出手利落,成为温州购房团的宗旨。而购房团的成员也从企业老板,扩大到了公务员、普通百姓。

温州购房团的战果颇丰,所购房产价格不出半年就能实现20%的上涨,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年化两倍的收益。快速上涨的房价也为温州人带来了炒家的恶名,受到不少普通大众的抵御,但却被地方*府和开发商们亲切称之为价值发现者。

财富迅速增长的温州商人们,从大蒜生姜到原油螺纹钢,把炒字发挥到了极致,而最著名的战场莫过于黑金:煤炭。

二、无所不炒的温州炒家

上世纪90年代,不少温州人到山西下矿井挖煤,但经济下滑导致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小矿主付不起工资,便将矿井抵押给了包工头,这成为了温州商人和煤炭打交道的契机。

早期的温州煤矿老板苦不堪言,两年亏三百多万。一直熬到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回本用了半年,翻倍用了四个月。回首这段往事时,一位老板总结道: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博式的死扛。

赚钱效应像磁铁一般,快速吸引了温州商人的钱币,几年间,四百多户家庭携带30多亿元,在山西省承包了三百多个中小煤矿。在忻州原平市,有八成以上的煤矿都被温州人承包。

年,陈谢国在送给某县长一辆帕萨特之后,也以二百万元的价格拍下了一个破产的煤矿。他估测该煤矿价值千万,而事实上,不到一年,他再转手时就达到了两千万。

年,温州煤矿主开始向有关方面报批成立山西省浙江煤炭企业协会,这个消息给温商们注入了一剂加大煤矿投资的强心针。

年,陈谢国联合几位朋友合资了1亿元,又从民间以年化20%的利息,借贷了2亿资金,一口气拿下一个县七成的小矿场,以便于联合维护价格。他们打算价格升50%便将矿厂转手卖掉,这样本金回报就可以达到翻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10月,山西出台强制*策,计划在年底,将年生产能力小于九万吨的小煤矿全部淘汰,而这些煤矿九成都被温州老板承包。慌了神的温州商人们只能一边联合起来和*府协商,一边忍痛撤退。

几个月后,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表明温商买煤矿是投资,而非投机,煤炭价格上涨来自于能源需求,而不是联合抬价。但这份文件并没有任何作用,陈谢国不得不降价30%将煤矿转手,最终本金几乎损失殆尽。这次失利让陈谢国深刻感受到了杠杆的威力,痛入骨髓,终身难忘。

三、金融杠杆的力量

年,当陈谢国面对各种贷款优惠引诱时,果断折断了银行递来的橄榄枝。当时,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中国为抵御冲击,双管齐下:财*部出台了四万亿刺激*策,央行五次降息三次降准,灌溉放水。

当年,一波波不同银行的信贷人员踏破了陈谢国的门槛,希望其从银行申请贷款,金额可以超支,利息可以下调,用途可以更改,只用丢个平台公司过来就可以等钱到账。无论哪个条件都足以让陈谢国感受到帝王般的待遇。

因此,为防止自己把控不住,贪欲再起,陈谢国专门请人在一个四方的纯金卡片上,打磨了四个大字不要贷款,并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一时被朋友传为笑料。

陈谢国朋友老叶的公司总资产仅有1亿元,但是通过银行贷款了1.5亿元,资金以承兑汇票的违规形式陆续到账,老叶准备用这笔钱来搞房地产。老叶联合几个人拍下了温州市鹿城区一块土地,实际可用面积像个六边形,不算利息,只算土地、建安和税收,总成本就已经高达3.8万元/平米,而当年温州人均收入为3.2万元/年。但老叶丝毫不惧,毕竟该区域的房价是5.5万元/平米。

开发商和购房者很快进入了一个赛跑怪圈中。房地产商不少钱来自于民间借贷,而购房者又多为放贷者。高额的利息让购房者有了虚幻的购买力,而为了支付高额利息,房地产商又不得不继续抬高房价,而高房价又给了房地产商虚幻的高利息支付能力。

年,国四条、国十条、九二九新*等一轮轮房地产*策开始出台,年国务院继续加码*策压力,而且央行也开始释放重磅炸弹。截止年7月,加息三次(年以来共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

温州房价在年上半年迎来了快速凌厉的上涨之后,便毅然决然地转头向下,套人无数。温州楼市的氪金标志绿城广场,从巅峰的10万/平方米跌回到了开盘价4.5万/平。机场大道上的富人区香缇半岛、中梁府,从每平方米六七万元跌到了3万元左右,直接腰斩。

年,温州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三千亿元,利息也在15%以上。这些钱,一部分流向了房地产,一部分流向只有几个点净利润的实业,还有一部分在被借款人挥霍。而随后爆发的江南皮革厂*鹤因*债破产跑路,波特曼咖啡经营不善跑路,这些单一事件成为一桶桶燃油,倒向了信贷危机的火堆,导致最终火烧全城。

当年温州地区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5%,远超平均1.5%的水平。但实际上不少银行不良率达到了20%。温州金融机构的求援电话,很快就打给了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央行指示浙江相关机构出台解决方案。两个思路很快形成:一个是紧急救助,用钱摆平;另一个是不给钱,但是给*策,辅助温州自救。

一番讨论后,央行计划给予六百亿有条件的资金救援,但消息刚开始吹风,立刻遭到舆论的指责:用公共资源救助私人老板是不道德的行为;盲目扩张的民营企业就应该承担倒闭后果,实现自然淘汰。

于是,沉默和放弃,成了*府最佳的选择,温州金融行业开始硬着陆。风波结束后,整个温州银行业统计亏损金额达到亿元,而民间信贷亏损额也高达百亿元。大而不倒,对于做小商品的温州民企而言,遥不可及。

陈谢国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跳楼、跑路的消息:借钱的老板,互保的企业、倒钱的中介、出钱的普通人,人人自危。每次听到这些消息时,他都会脊背发凉,若不是自己早年吃了亏控制了杠杆,肯定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年,陈谢国接到了老叶的兄弟,我要跑了,欠的不多,但是没信心再还起来了。年逼着我去银行借钱,年又开始逼着我还钱。*策的短线操作比温州人都快,真是被搞死了。

心力交瘁的陈谢国打算彻底退休,他希望儿子重回实业,把工厂再办起来,但儿子没有应承,陈谢国也知道,孩子的选择没什么问题,现在再做实业,已经是死路一条。

这些年房产价格高涨,导致人力成本大幅上升。没有了劳动力红利的温州,又赶上了年之后的人民币升值,出口业务再遭打击,建个工厂做实业,等于用打火机烧钱。

放弃实业的陈谢国,每天傍晚都会在自己工厂前的马路上遛弯。走在这条路上,他时常回想起父亲带着他下地干活、自己背着产品到处推销的场景,而他脚下的这条路,以前叫做谢国路。

摘自《硬核财经》,作者董指导,编辑傅光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生活再苦,天上也不会掉馅饼。世上从来没有捷径,想得到就得付出,泪水和抱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打不倒自己的都会让我们更强大!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阅后点赞是您的鼓励,转发是播撒福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