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及独家点评 [复制链接]

1#

连续多年在温州报纸上点评中考作文,现在把这些点评及题目汇总一起(年至年),方便大家更加清晰了解温州中考作文的走向。——吴积兴

年温州中考作文

《惜》

作文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如下:

(1)爱惜:珍~/~寸阴/~墨如今。(2)可惜;惋惜:痛~。(3)吝惜;舍不得:~别/~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绘画、做文章等不轻易落笔,力求精炼。

[惜福]指享受不肯过分。

参考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吴老师点评

今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比较新颖,以“惜”为话题,采用《现代汉语词典》词条(词语解释)的形式作为导语,而导语成为理解话题的关键,通过导语中的词条,演绎着“惜”的内涵,从而指引着学生写作的思路。“惜别”中的“惜”是“舍不得”,“惜阴”中的“惜”是“珍惜”,“惜老”中的“惜”是爱惜。如果学生把惜简单理解为珍惜,如果没有独到的想法就会较普通,因为“珍惜”这个话题较为普遍。而“惜”的其他几个含义,平时学生涉及较少,如果能有自己的看法,定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作品来。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中考题目仍然延续着近几年来“贴近学生”的思路,如果说年的“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是
  今年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连导语也省了,没什么审题障碍,贴近学生,
  以“从那一刻开始”为题,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取材空间,但想写好也没那么容易,这个题目其实是一个情境,“那一刻”是对情境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学生
  如果说,“那一刻”决定文章是否偏离,那么“开始”将决定文章的高低。“开始”一词别有意味。在“那一刻”引发下,可以对以前深入理解而延伸,也可以彻底否定而获重生;可“小我”,也可“大我”;可肤浅,可深刻;可感慨,可思索……不一而足。所以,“开始”什么,考验的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力。

题目是好题目,写也容易,套题好像也很容易,其实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

温州中考作文

《做一个“行者”》

作文题目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吴老师点评

作文题目《做一个行者》,可谓是本次试卷的形象代言人,汇集了本次试卷的很多特点。

题目确实不错。而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题目《做一个行者》确实比较陌生。题目中“行者”类似一个专有名词,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也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写作思路,命题者用了两段的导语,解释“行”的意思。导语中,“行”被界定为相对“知”而言的“行动”。如果说导语是命题者对学生写作思路的引导,却无意间会被学生视为对题目的限定,学生甚至可能把这个限定作为是否套题的依据,虽然有“行动吧,感悟,收获”,学生仍会紧扣“行动的人”,而不大敢冒险一试。

想写好这个题目,仅了解“行”的内涵还不够,从“行”到“行者”,是一个变化。前面还有一个“做”字,更要花些心思。“行动”是个抽象的词语,如果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抽象”的行动上,更多的学生会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而一旦无奈选择议论性的文章,必定很难写好。学生应该先把“行动”具化为一种行为,再明确行动的目的。比如《精卫填海》中填海就是精卫的行动,行动明确了,目的也有了,就容易写出自己的独特文章。

(年6月14日于《温州晚报》)

年温州中考作文

《______童心》

作文题目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真实。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以“——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发现”“久违了”“美丽的”“爸爸的”“啊!”等;

吴老师点评

与去年《做一个行者》的命题作文不同,今年中考作文采用半命题形式,以“____童心”为题。“三幅漫画、一段导语加上几个提示词语对考题充分阐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利于作答。”温二中语文老师吴积兴认为,以童心为题引导学生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吴老师点评

这个题目让考生不会觉得陌生

“这个作文涉及的主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考生在复习中肯定写过类似主题的作文。”温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省教坛新秀吴积兴认为,但是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一种限制性的标题,“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提供了一个多维思考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空间,这样一来,考生套题难度增大,“过去学生经常会准备一些题目,积累一些作文素材,有的还会背诵一些范文,遇到适合的题目就可以往上套。但是这个题目即使考生想套题也要重新构思。”

“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看考生在行文中到底‘懂了什么’,这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文章高低在这里凸显。”吴积兴认为,这几年,温州中考作文题都在引导学生一种争相思维的思考,去年的《向前走》就是让学生从人生角度,不断向前,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今年的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不能让人生过得太粗糙,要让生活慢下来,精致起来,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

(年6月16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

年温州中考作文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作文题目

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社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

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

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

那么――

走,到另一个地方去。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

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60分)

吴老师点评

这个题目,许多人感觉似曾相似,从年的《做一个行者》,到年的《向前走》,再到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好像都是与“行走”有关。

其实,今年题目中的“走”字,与往年不同,并非核心,甚至去掉“走”字,把题目改成“到另一个地方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走”,在这里更多是一种心态,是呼唤,有种迫切感。“走”字,还涉及对象,让学生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可以是别人叫我走,或者我叫别人走,或者我叫自己走等等。“走”虽然不是核心,但是文章还是要由“走”来贯穿,所以在文中应该把“走”适当做足:文中尽量有与“走”相对应的载体,比如“乘竹筏游桂林”,“骑马走草原”,这里的“乘竹筏”、“骑马”便是不错的载体。如果能给“走”增添一个伴侣,也别有滋味,比如带着一只小狗一起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在背包上桂上心爱的小熊,或者提一盏灯夜行等等,文章也会因此多一种味道。

这个题目的核心是“另一个地方”,体现今年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去年的《原来我没懂》,从“懂了什么”到“没懂什么”,有点逆向思维。今年的《走,到另一个地方去》,着眼于从“这里”到“那里”,可以是空间的移动,也可以是时间的转换,更可以是精神的探索。若以空间为例,考生行文之前应该心中应该明确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很远的,比如西藏或者威尼斯,也可以是很近近,比如江心屿或者楠溪江。或者是无名的,比如学校操场,家边上的小树林,无意发现的小水潭。而想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写出“另一个地方”的意义,另一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另一个地方,由此地去彼处,是为了忘却,还是为了寻梦;是为了重温,还是为了发现。这个部分需要重点表现,因为这个是文章的主体,而且与文章主旨有关,也是最考验学生思维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地方。

(年6月《温州晚报》《温州商报》)

年温州中考作文

《月亮离我有多远?》

作文题目

根据要求作文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字(写出诗歌不少于16行);3.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4.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围绕题目,你可以叙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情。

(2)你可以依照题目有自己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下面图片打开思路。

吴老师点评

这是今年的中考题目,学生看了之后,会不会先楞一下呢?会不会抱怨“我又不是阿姆斯特朗,我怎么知道月亮有多远?”,会不会心里嘀咕着“都是月亮惹的祸”、或者抱怨自己“地理没学好”,不得而知。不过发一会呆之后,他们一定会想起很多可以写的东西。毕竟月亮,历来古人吟诵无数,而且几乎每日可见。

想要套题,是有难度的,毕竟有特定的写作对象“月亮”,想改用自己的文章还是可以的,毕竟相类似的思路是有写过的。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首先要赞一下题目的导语,前面一行文雅词语,没有废话,真正在提醒学生,指引学生。后部分的图片提示,显得特别别致,熟不知,位置的变化,起到真正的提示。而三幅图片,其实暗含着对“远”的理解。

第一幅洗月亮。月亮离我有多远?从心灵的角度看,月亮离我们很近,因为有颗不一样的心,都可以在盆里洗月亮了,所以,月亮离我不远。其实很多人玩过月亮,“掬水月在手”,猴子也玩过,“猴子捞月”。

第二幅登月。月亮离我有多远?从科学的角度看,可以去探索去测试。那么问题是命题者为何不选择人类登月的照片,而是这样绘画风格,甚至有梦幻风格的图片?应该是出于对文章的题目是“离我”有多远的呼应,文章讲的是我,而非整个人类。我对月亮离我有多远的一种探索。

第三幅月亮等我们(为啥是月亮等我们,不是我?呵呵,可以忽略)。月亮离我有多远?从诗意生活的角度。月亮就在我身边,还有我更愿意从拟人化的角度理解,这里的月亮的内涵,可以更丰富。

因此,在我看来,写好这篇文章的几个核心点都已经出来

第一个怎么处理月亮。这里涉及了写法。既然是月亮离我有多远,所以要实写月亮,还是虚写月亮,这个是问题。如果一开始,把月亮替换为梦想啊希望啊之类的,根本没有涉及月亮,或者把月亮完全虚掉,这会不妥,但是如果是基于月亮引申而出,或者寄托在月亮上面,这样是好的。以我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我是反对一下子把月亮虚化的,我主张由实入虚。

第二个是如何理解远。这里涉及了主题。“月亮离我有多远”,地理书说“月亮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千米”。这是个常识,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时候,这个远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感受,心灵的距离。换句话说,到底有多远,就看你心里怎么想。

回忆了一下,我教过的有关于月亮的文章,一个“月亮不见了”“第二个月亮”等等。有几个思路挺好,小时候在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月亮神秘而可爱,月亮离我很近,后来学了知识之后,在书本里月亮是月球,坑洼的表层,冰冷没有生机,心里对月亮没有了好感,于是感觉遥远。后来觉得人活着需要童话需要美好,于是再看月亮,心里知道它是个星球,但是心里仍然美好。

当然优秀的思路与写法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只是感觉,让我感觉到月亮的远与近,是有原因的,也是关系到主题的表现。比如刚才的事例,童话故事让我亲近,科学知识让我感觉到遥远,最后心灵的感受让我又有重新的认识。

如果一句话点评今年的中考题目,我还是给赞的。

——《语文有点意思》

年温州中考作文

《邻里关系》

作文题目

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我们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通过网络联系,却可能不知道邻居是谁。

现代文阅读(二)的一声“嘿!邻居”,一组“中国邻里关系调查数据”,或许会引发我们对邻里关系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