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孙健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融资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居民融资主要以经营性融资为主,消费性融资占比较小;年之后,中国居民融资进入高速成长期,并呈多元化发展,融资结构向住房融资和狭义消费融资倾斜;年以后,在金融新业态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中国居民融资进入创新变革时期,居民经营性融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性融资从野蛮扩张逐渐到合规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居民杠杆率高企与融资供给不足并存、居民金融素养不高与征信体系不完备并存以及创新发展与监管错位并存等多方面的问题。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国居民经营性融资,居民住房融资、居民汽车融资、居民狭义消费融资等消费性融资规模会继续增加,结构会更加优化。
壹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持续发展与成熟,中国居民金融服务和居民融资业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到线上、从间接到直接等一系列重要创新与变革发展历程。与此同时,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社会财富的累积和发展方式的创新升级在客观上要求居民金融和居民融资业务为经济发展转型与质量提升提供支持。关于居民金融(HouseholdFinance,HF),目前没有明确定义,最早可追溯到Campbell提出的以家庭为单位来研究其金融活动。Merton和Bodie与Tufaro认为,居民金融包括居民支付、居民财务和金融风险管理、居民储蓄和投资以及居民融资。居民融资作为居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居民家庭出于消费和经营性目的,从事外源性资金融通(借贷)活动。居民融资可分为两大类:居民经营性融资和居民消费性融资。居民经营性融资(贷款)是指资金提供方(银行)向融资方发放的用于融资方流动资金周转、购置或更新经营设备、支付租赁经营场所租金、商用房装修等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至于居民消费性融资(广义),根据监管部门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居民汽车融资、居民住房融资和居民狭义消费融资。
居民融资对居民家庭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通常,适度负债有利于提高居民家庭福利水平,平滑不同时期的消费,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也能促进家庭财富增长。当然,过度负债不仅会增加居民家庭还款压力,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居民家庭自身而言,居民金融素养不仅会影响居民家庭资产优化配置,更是影响居民家庭不合理负债的重要原因。金融素养低的家庭更容易过度负债,产生更高的借贷成本和相关费用。例如,消费者由于不擅长或者不理解复利计算方法,会错误地估计贷款的真实利率和贷款成本,从而导致不合理负债。金融素养低是导致美国居民家庭过度负债最重要的因素。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出现过度负债的可能性更小,也更可能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户主年龄、家庭人口结构和家庭收入水平等也是影响居民负债的重要因素。
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居民融资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之间居民融资与家庭负债差异和利率水平、市场竞争程度以及监管环境有关。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居民融资在家庭负债结构和负债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住房融资普遍占比最大。另外,在负债杠杆率方面,美国、英国和荷兰最高,法国和德国居中,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居民平均负债率最低。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处于上升趋势。
居民融资发展既是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中国居民融资为完善中国金融体系,填补信贷缺口,改善民生,支持创业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失控、发展失序和监管失据等问题。在此,我们在对中国居民融资发展现状和进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居民融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探讨。
贰
居民融资结构演进及其特征
初始探索期(-年):经营性融资占主导地位,消费性融资占比较小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国居民融资主要是以经营性融资为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Wind资讯相关数据测算,年,中国居民融资仅有.8亿元,年,增长至.4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速达20.5%。-年居民经营性融资规模及增速如表1所示。
表1-年居民经营性融资规模及增速单位:10亿元;%
居民经营性融资在初始探索期的发展主要源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使得个体和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认可,促进了个体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产生了诸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中关村模式等富有活力的经济模式,从而推动支持个体和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不断形成与发展。年,以《中国工商银行城镇个体经济贷款办法》出台为标志,面向各类符合条件的个体经营户或专业户提供抵押担保贷款成为商业银行开拓居民融资业务的创新模式。年,国有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渠道资金供给有限,难以满足快速发展中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庞大的资金需求,以信用放款、贴水借款、抵押贷款、担保借款和各种标会、招会等为代表的各类民间借贷亦迅速兴起。年,借鉴境外小额信贷创新模式,国内部分地区组织开展了小额信贷的试点,小额信贷业务开始起步并发展壮大,有效缓解了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和经营压力。
居民消费性融资(广义)初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以中国人民银行在部分地区有选择地发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建房贷款为主要业务模式,总体规模比较小,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审核手续比较严格。消费金融产品也相对有限,服务人群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覆盖的人群为主。年,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放,个人住房融资业务正式产生。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烟台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成立,专营住房金融业务。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30号),住房制度改革随后进入全面起步阶段。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43号),正式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储蓄银行设立、商业银行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80-90年代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国居民消费性融资快速发展。
高速成长期(-年):居民融资呈多元化发展,融资结构向住房融资和狭义消费融资倾斜
-年居民融资规模及结构变化如表2所示。年,居民消费性融资规模为.00亿元,占全部居民融资规模的比例仅2.6%;其中,居民住房融资亿元,占比1.9%,居民狭义消费融资30亿元,占比0.6%。年,居民经营性融资规模为2.89万亿元,占全部居民融资规模的43.68%;居民消费性融资达到3.72万亿元,占全部居民融资规模的56.32%,超越居民经营性融资规模,其中,居民住房融资2.98万亿元,居民狭义消费融资0.59万亿元;另外,居民汽车融资规模也达到0.16万亿元。这一时期,居民融资向全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表2-年居民融资规模及结构变化单位:10亿元;%
注:狭义消费融资占比、汽车融资占比和住房融资占比均为各自占消费性融资(广义)的比重,下同。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扩大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居民经营性融资获得进一步发展。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指导委员会、中国银行制定了《中国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另外,杭州等部分地区金融机构探索出诸如保全仓库质押、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保付代理业务、联保协议贷款和公司担保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及信贷模式。这些政策和措施均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和国内需求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促进消费,提高内需成为政策发力点。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融资提供了重要保证。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城市居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随后,授权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也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扩充到了所有有条件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广泛开展起来。这期间,居民融资规模快速扩张,融资结构与类型愈益丰富与完善,除去传统的居民经营性融资外,居民住房融资和狭义消费融资占比也不断上升,居民汽车融资兴起,在经历竞争调整之后,进入稳定的成长发展阶段。
创新变革期(年以后):金融新兴业态下居民经营性融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性融资从野蛮扩张到合规发展
-年居民融资规模及结构的变化如表3所示。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居民融资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居民经营性融资从年的3.71万亿元快速增长至年的15.64万亿元,增幅超过3倍。这期间,居民经营性融资的资金来源除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部门之外,金融新兴业态与民间金融的支持力量和补充作用日益显著。年之前,中国居民经营性融资几乎全部都由正规金融部门提供,随后,民间金融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对居民经营性融资的供给。近年来,随着金融新兴业态的出现,居民经营性融资的供给来源更加多样,民间金融与新兴金融业态的供给总和已经占居民经营性融资整体规模的1/3。
表3-年居民融资规模及结构变化单位:10亿元;%
年以来,相对于居民经营性融资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性融资甚至呈现野蛮式扩张态势。这期间,随着房地产投资进入规范调整阶段,居民住房融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居民狭义消费融资和居民汽车融资在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爆炸性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消费群体走向年轻化,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变化,互联网金融创新驱动下的负债型消费为年轻一代所接受。数据统计显示,银行信用卡信贷规模从年的亿元大幅扩张至年的5.60万亿元,增幅接近22倍,同时其业务规模占个人消费融资(狭义)的比例亦逐年稳步提升,从年的41%一路攀升至年的64%。同时,居民消费性融资的爆炸性扩张也引发了滥发高利贷、暴力催收和裸条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监管部门及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