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考生及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都听说过或者在网络上看到过“医学类专业地域性很强”的言论,几乎是“在哪儿读医学就会在哪儿就业”,于是很多高考生及家长在进行医学类专业的志愿填报时,就畏首畏尾,不敢填报外地医学类院校,医学类专业地域性真的很强吗?答案是“地域性强、也不强。”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笔者提供的答案,我们来看看重庆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两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人,其中本科毕业生人(升学人数、留学及拟升学总人数为人),重庆市内生源占比为64.53%;研究生人(升学、留学、博士后入站及拟升学总人数为人),重庆市内生源占比为42.71%。
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留在重庆本地就业的比例为72.74%、去四川就业的占11.12%、其他省市占比为16.14%;研究生留在重庆本地就业比例为59.97%、去四川就业占21.47%、其他省市占比18.56%。
从重庆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地域性还是比较强的,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留渝就业的比例较本地生源比例要高,也就说明有少数外地的学生来重庆医科大学学习后,并没有返回生源地,留在了重庆就业。
可从另一方面来看,医学专业的就业地域性也没有很多网友所说的那么强,好像在哪个地方的医科大学就读,就只能在哪个地方就业,不能跨省流动就业。从重庆医科大学来看,本科毕业生出渝就业的比例有28%以上,研究生出渝就业占比更是高达40%以上,这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医学专业的地域性并没有那么强。
广州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们再来看一所沿海发达省市广州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该校年共有本科毕业生人(广东本地生源占比81.1%)、研究生人(本地生源占比55.96%)。学校本科毕业生中有44.65%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硕士生中有10.47%选择升学深造。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有90.56%选择在广东就业,研究生有84.95%选择留在广东就业。
对于经济发达的广东来说,本科毕业生留在广东就业的人数比例同样高于本地生源量,但也高出不多,但是研究生留本地就业的比例则较本地生源比例有着非常大幅度的提升,可见本地就业比例的吸引力要远大于地处西部的重庆医科大学。
那么本科毕业生升学流向情况如何?从学校公布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有人在国内升学深造,其中留校读研的学生为人,留在广东省内高校(不含本校)的人数为人,那么粗略估算留本地升学率为79.06%。其他还有接近21%的学生升学流向了广东省外,如温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等。
由广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来看,流出本地率占比也超过了两成,这个数据也说明医学类专业地域性并没有那么强,随着学校层次的升高,地域性则越来越低,流动性越来越大。
再如广州医科大学59名硕士生升学深造,留在本校24人、留在广东省内(非本校)27人,留在本地的比例达到了86.44%,其他流向了如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大学等外地高校。
总结
医学专业地域性强不强,关键是我们得从哪个方面来看地域性强或者不强这个概念。大家都清楚,除部属高校之外,大部分医学类高校为属地省市管理,那么其本地生源占比是非常高的,如重庆医科大学本地生源比例接近65%、广东医科大学本地生源占比更是超过81%,因为本地生源占比高,那么这些学生毕业后,留本地就业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学专业地域性强,没有任何异议。
那为何笔者又说医学专业地域性不强呢?这得从研究生层面教育说起,我们从上面的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出,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有四成流出,而广东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流出率则只有14%左右,减去两所高校研究生教育层面的本地生源占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留本地就业的研究生占比依旧高于流出,但地域性并没有如我们在网络中看到的那种“在哪读书就必须在哪就业”的情况发生。
其实,不管是医学类专业,还是其他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随着学校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层次越低,就业地域性就越高,层次越高则地域性就越低了。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医学类毕业生,其就业地域性就会低很多,因为他们升学深造流动性大,直接就业的选择面也非常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