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温州三十六坊温州三十六坊今天
元丰是北宋神宗皇帝赵顼的年号。元丰五年(),与西夏的“永乐城之战”,以北宋惨败收场,皇帝很郁闷;这一年,被皇帝贬职*州已三年的苏轼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并写下《寒食帖》和《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这一年秋天,被称作“苏门学士”的婉约派词人秦观(~),也写了一篇文章。
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今江苏省高邮人,他长于言论,精于诗、文、词,作品流传广泛。其中不少千古佳句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几乎家喻户晓。他是宋代最重要的婉约派词人之一,与*庭坚等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这篇文章中的主角是宋代一位高僧怀贤(-),字潜道,钦赐圆通大师,曾住持或驻锡过镇江金山寺、九华山隐静寺、宁波雪窦寺等名山大刹。他为隐静寺重建御书楼、为金山寺兴建殿宇,后终老江苏金牛山,皇帝赐号“圆通”禅师。宋代普济编的《五灯会元》中有其谒语记载。他工于诗,字画也有法度,与曾任温州知州的刘述,文人梅尧臣、秦观等均有往来。怀贤俗家姓何,今鹿城区人。
01
松台山下一童僧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温州城区何家生了个男孩。这孩子在襁褓时,就常将双手合在一起,父母觉得很奇怪。
当时温州城外的西山附近寺庙里,有位受人拥戴的社主叫嗣仁,品行甚高。何家父母就将这个孩子归依给这位师父。
遥望松台山(西山)
三年后的天禧二年(),皇帝普度天下,这个四岁的孩子也被落发受戒为僧,取名怀贤。好学的他在师父教诲下,诗书画及佛学等艺行日进,成了同辈中的佼佼者。年龄稍长后,他辞别师父,出门游方“遍参知识”。
怀贤从温州一路北上,到了江都润州(今江苏镇江),在因圣寺(今名净因寺)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达观禅师(昙颖,~)。昙颖为一代高僧,曾住持太平州繁昌隐静寺(安徽繁昌),明州雪窦寺(宁波奉化)、金山龙游寺(江苏镇江)等寺庙。怀贤从其学法,并成为他的法嗣。
02
重建九华山御书阁
宋皇祐初年,时任润州知州的文学家王琪听闻怀贤名望,“具礼”请他到北固山的甘露寺传法。同时,位于太平州繁昌县(今安徽繁昌)的隐静寺也派人来请怀贤。
润州与温州的地理位置
北固山甘露寺因三国时“刘备招亲”的故事名闻遐迩,是当时游人必去的“网红打卡地”。怀贤以甘露寺离润州城太近难以清修为由,婉拒王知州好意,选择了地处深山的隐静寺。
隐静寺也是千年古寺,被誉为“江东第二禅寺”。寺因山得名,隐静山后又名五华山、五峰山。因历史悠久,寺里藏有历代皇帝手书一百多轴。由于岁久寺圮,御书阁“几不足以蔽风雨”。当地长官因此治罪原住持,另请达观禅师住持。
达观来寺后“大葺舍宇”,然“工未既,以病求去”,其弟子怀贤代理寺里诸事,七八年间不遗余力地重建御书阁。于是“高甓巨栋,无不新者。于是御书之阁,尤甲于诸屋”,这是北宋诗人郭祥正在《重建隐静寺御书阁记》所载。《太平府志》也有“宋仁宗嘉佑三年,圆通大师怀贤,募里民杨绪建御书阁,收藏三朝御书一百一十轴”的记载。
03
建成金山寺宏伟殿宇
达观禅师从隐静寺离开后,去了明州(今宁波奉化)雪窦寺,后又离开雪窦寺到金山寺。这时的怀贤,已完成隐静寺御书楼的重修。
嘉祐五年(),雪窦寺派人来请怀贤主持寺事。在前往明州的路上,怀贤经过金山寺看望师父达观。在金山寺停留的一个月期间,达观圆寂。润州僧俗两界上书郡守,请求将怀贤留在金山寺。郡守将此上报朝廷并得到许可。于是怀贤辞了雪窦寺,留在金山寺。
而这时的金山寺,因不少殿宇毁于火灾,略显凄清。怀贤在前任住持瑞新禅师的基础上,开始修复或重建殿宇。这项工作也持续了八年。修建完毕后,整个寺庙建筑兼具宫室之盛,一时冠绝淮海。
金山寺旧照
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本名泽心寺,始建于东晋,北宋大中祥符五年()改为龙游寺,后又于天禧五年()复名金山寺。
宋代金山寺,著名的禅师有瑞新(怀贤曾随其游十二年)、昙颖(怀贤为其法嗣)、了元(即苏轼挚友佛印)及怀贤等。
佛印(~)驻持该寺时,那位写下“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的苏轼,也常去游玩探友。元丰七年()十月,苏轼来到润州,秦观从家乡高邮赶来,陪苏轼同游金山、拜谒高僧,留下数首诗词。
04
与“五客”为伴归隐田园
金山寺殿宇既成,因信徒香客众多,名人官员来往接待也多,怀贤不由心生倦意。熙宁元年(),将寺里诸事交代弟子后,怀贤离开金山寺,隐居距润州丹阳县城数十里外的金牛山里,不问世事。
金牛山后世又称经山、金山,当地旧志有载。如《乾隆丹阳县志》卷二“山川”云:“经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昔有异僧讲经于此,故名”。
隐居金牛山的怀贤,在院子里豢养了五种珍异禽兽,分别是猿猴、鹤、孔雀、鹦鹉和白鹇。怀贤称之为“五客”,还各为它们写了一首诗。
白鹇是古画中的常客
怀贤多才艺,工于诗,字画颇有法度,钦慕其性情才艺的士大夫不少,他们常到山中来拜访。其中就有谪守九江的刘述,他邀请怀贤驻锡庐山圆通寺。
刘述是湖州人,进士出身,曾担任温州知州。任上在城南会昌湖畔、小西湖之北筑思远楼;游玩积谷山时,他在飞霞洞中留有摩崖,中有“更向谢客镌丽句,清风千古照江湄”等句。
此外,怀贤的方外之交还有著名的北宋文人梅尧臣(~)等人。梅留有《送怀贤上人归隐静兼寄达观禅师》《隐静山访怀贤上人不遇》等数首诗。
怀贤后又应邀住持宁波雪窦寺,一年离开,于元丰五年()八月终老金牛山中,皇帝钦赐法号“圆通”。
一个月后,秦观为他撰写了《圆通禅师行状》,收入其著作《淮海集》。
附:梅尧臣访怀贤两首诗
及《五灯会元》谒语
《送怀贤上人归隐静兼寄达观禅师》
梅尧臣
适从山中来,复向山中去。
为报山中人,莫厌山中祝。
近城尘土多,乱尔烟霞趣。
野蜂衔漆汁,尚欲为蔕固。
息此可以安,其能忘我谕。
隐静山访怀贤上人不遇
梅尧臣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反。
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金山怀贤禅师
《五灯会元》普济编
润州金山怀贤圆通禅师,僧问:“师扬宗旨,得法何人?”师拈起拂子。僧曰:“铁瓮城头曾印证,碧溪崖畔祖灯辉。”师拂一拂,曰:“听事不真,唤钟作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