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孙珩青塔
年来了,数百万人都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双一流”评选与第五轮学科评估翘首以盼。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崭新的一年,上一轮选拔入选或落选的狂喜与失落都将迎来重新洗牌。而所“双一流”高校的名单也迎来了更加有力的竞争者。
年收关之后,中国高校近几年的发展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一批学校也终于迎来了丰收的高光时刻。
▎高层次人才
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举行新一轮院士增选,遴选产生的64位科学院院士和75位工程院院士分别来自25所和31所大陆高校。
这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陆*工程大学两所非“双一流”高校分别迎来1名新科中科院院士;而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6所非“双一流”高校则分别迎来了1名新科工程院院士。
两院院士,是中国学者能够取得的最高学术头衔。而对于非“双一流”高校来说,1名院士的增选,无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等评选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与两院院士相比,杰青优青等青年学者或许更能成为高校学术的中坚力量。
年,国家优青大幅扩容。位杰青与位优青(中国大陆)分别来自77、所高校。
这一年,共有15所非“双一流”高校斩获杰青项目。深圳大学、陆**医大学分别新增3位杰青,与众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成绩持平;除此之外,山西大学斩获2项,燕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分别获批1个杰青项目。
杰青项目的获批,意味着学校科研中坚力量高度充实,也可以据此认为一所学校拥有着稳定的科研“主战场”。
年,还有35所高校非“双一流”获批国家优青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陆**医大学三所高校分别有4人获得优青资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除此之外,上海科技大学获批3项优青项目,而在杰青评审中表现优异的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与扬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4所高校则分别斩获2项。其余27所高校获批1项。
国家优青等“四青人才”是高校科研的最强“生力*”,象征着一所高校所蕴含的巨大的科研潜力。也正因此,能够频频斩获国家优青项目的高校,无疑也是“双一流”竞争中值得